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对民工子弟的研究得到了逐步的发展。他正在经历着从概括性的统计调查到深入的个案研究的转变。研究方法也在由单一的量的研究逐渐发展到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统一。然而纵观国内此类研究,大多数研究者都用一套排他的“合法”的评判标准和原则对民工子弟做出各个方面的测量、评定和判断,进而提出一些改善和变革的具体建议。本研究选择了中国某城市的一所民工子弟学校即“新希望学校”,进行了长达两年的人种志研究(从2006年到2008年)。在这个质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包括录音、叙事写作、图片和录像等。内容涵盖了课堂教学、学校活动、家庭访问、对话,包括研究者与老师、学生的对话以及他们相互间的对话。本论文尝试用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习性”,“场域”和“资本”等主要概念来解读和分析数据。本研究提出三个研究问题:1)民工子弟的惯习与教育场域中“合法”的思想体系是否存在着差距? 2)课堂上,教师的“教”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与发展的教育最终目标是否一致? 3)民工子弟的“预备惯习”在教育场域中能否成为资本?本文呈现和分析了两堂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一段研究者与新希望小学李老师的对话和一场户外的“六一游戏盛会”。课堂上,在教师对课堂发言机会的控制,表扬与不表扬策略的使用以及反复强调的价值体系的共同作用下,学生湮没了自己的声音。对话的分析则揭露了民工子弟的预备惯习在现代教育场域中不仅成不了资本,而且还致使他们处于一个不利的地位。民工子弟就像离开了水的鱼,难以适应改变了的外在环境。在六一游戏盛会中,民工子弟学校以“参与者”的身份参加了由公办学校组织的游戏盛会。在这个过程中,民工学校和民工子弟一起处于游戏的边缘。以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主要思想为理论基点,本文为民工子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他试着解读民工子弟学校中的话语,从而帮助我们更好更深地理解民工子弟、教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