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交通可达性的提升以及居民消费观念的变革,个体居住流动性十分普遍。为了更好的生活状态,或是迫于生活的压力,个体出现出差、旅行、升学、搬迁等居住地变更的行为,改变个体感知到的居住流动状态。居住流动性的变化,使人脱离原先熟悉的舒适圈进入相对陌生的社会环境,陌生环境中新的社会关系、社交质量、社会支持、社会身份等重新形成的不确定性影响人们在新环境下的认同感知和心理行为。以往研究多探讨高居住流动性对个体心理行为的消极影响,如安全感降低,引发焦虑、敌对等情绪,甚至导致高犯罪率。随着居住流动性研究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其所可能带来的积极后效。本文就以不同居住流动个体的在线信息分享行为为切入点,借助认同威胁理论、信息分享动机理论和最佳区别性理论作为不同居住流动情况下个体在线信息分享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聚焦在由居住流动性的高低引起的社交关系处理的变化和认同威胁感知的差异,导致个体积极运用在线信息分享的方式寻求社会联系建立认同的补偿行为,积极探究居住流动性对在线信息分享意愿之间的促进作用,并找到其心理影响机制,丰富了居住流动在企业信息传播机制的研究维度。研究表明,(1)个体居住流动性水平与在线信息分享意愿的关系。居住流动性影响个体在线信息分享意愿,即相较于居住稳定的个体,处于高居住流动的个体的在线信息分享意愿更强烈。同时,个体的居住流动性影响其对不同争议程度的信息的在线分享意愿,具体而言,相对于高争议信息,高居住流动性的个体对低争议信息的分享意愿更高;相对于低争议信息,低居住流动性的个体对高争议信息的分享意愿更高。(2)认同威胁在个体居住流动性水平对不同争议程度信息在线分享意愿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一方面,高居住流动水平的个体,经历变化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遭遇认同威胁,个体通过增加在线信息分享以期获得认同,而低争议信息的分享不容易产生对立意见或不一致态度,能够让高居住流动个体避免在线信息分享后的认同威胁,因此,相较于高争议信息,高居住流动水平的个体对低争议信息有更高的在线分享意愿。另一方面,低居住流动水平的个体,经历稳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认同感较高,个体更能应对人际沟通和信息分享中相反意见所带来的认同威胁,而高争议信息的分享能在趋同的群体中展现个体的差异性,因此,相较于低争议信息,低居住流动水平的个体对高争议信息有更高的在线分享意愿。(3)自我构建影响居住流动性水平对不同争议程度信息的在线分享意愿。自我建构在居住流动性水平和个体在线信息分享意愿之间起着调节作用。具体而言,高居住流动水平下,独立型自我建构个体感知到的认同威胁较低,对高争议信息(vs.低争议信息)会产生更高的在线分享意愿,依赖型自我建构个体感知到的认同威胁较高,对低争议信息(vs.高争议信息)会产生更高的在线分享意愿。本文通过实证研究,从一个新的视角验证了居住流动性对在线信息分享意愿的影响和内在心理机制,找到影响个体在线信息分享意愿的新变量“居住流动性”和“信息争议性”以及中介机制“认同威胁”,理论上拓展了个体在线信息分享研究的前因变量和居住流动性的结果变量,同时丰富了居住流动条件下个体的自我调整策略和企业营销管理的实践应用价值。例如,个体可以通过控制在线信息分享的内容,加强与新旧环境下的社会关系的沟通交流,从而降低或避免居住流动后遭受到的认同威胁感知;企业可以进一步理清自我建构、信息争议性在居住流动性水平对在线信息分享意愿的影响作用,开展具备场景偏向性和人群针对性的营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