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语义网络的构想——语义生成理论的探索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一个具体词语“好”为着眼点,分析其语源及语义分布网络,从而揭示出汉民族文化生态、认知心理和语言观念对汉语词语的词汇意义、语用意义的影响。论文立足于认知语义学,以句法结构为依托,并结合语用语境,对汉语词“好”进行了较全面的语义分析;从“好”的语义演变中,研究汉语词语在意义发生、发展和变化中认知心理的导向作用、文化生态的渗透作用,以此证明:多义词的语义网络本质上是人类给世界符号化的一种认知网络。文章用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好”的语义演变中的认知要素的发掘,以及对“好”的语义网络在现代汉语共时层面的构建,指出共时的语义网络是历时语义演变在某一历史阶段的静态存在。语义网络既有共时层面的稳定性,又有历时层面的扩散性,“好”的语义就是在这种稳定性和扩散性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文章把激活扩散理论用于对多义词语义网络的分析,以静态语义激活扩散脉络来和从词义演变角度构建起来的多义词语义网络比较,得出语用频率参数介入静态语义激活扩散的结论。文章最后从言语理解的角度探讨了动态语义激活扩散在语流中的外在表现,即“好”在语流中的语义隐现及其制约因素。文章把语义网络研究从词汇系统深化到对复杂多义词,并把认知语义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应用于对多义词语义网络的分析,证明了典型理论的理论优势;本项研究对汉语词汇研究具有普遍意义。
其他文献
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著名的俄裔美国作家,是为数不多的可以用两种语言写作的作家之一。并且,正是他用英文创作的小说为他带来了世界声誉。他一生经历曲折丰富,思想内敛而复杂,小说
关于宜昌话的研究,以往并不多见,对其声调的研究更是难觅其踪。宜昌话是笔者的母语,而它给非宜昌人的印象是很像四川话,特别是声调,这使笔者产生了研究的兴趣。本文从介绍宜昌话音
本次论文主要从美学的角度来探讨中国高密非遗文献扑灰年画。扑灰年画,为什么叫“扑灰”年画?原来是因为它灰稿制作的独特性。它的灰稿是艺人们把脑海中构思的内容用柳条或豆
新加坡华语与普通话相比,在词汇和语法方面存在不少差异,本文以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新加坡华文文学作家的作品为语料来源,对新加坡华语与普通话在书面语上的词汇、语法差异进行了深
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荒诞叙述成为余华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品质,体现着余华在虚构的世界中对现实的认识和考量。纵观余华的写作历程,荒诞的呈现也在其中经历了一个演变或者
鲍照、江淹是南朝的辞赋大家。对于鲍照,人们更加关注其诗。关于他的赋,历来的研究者也只重视其传世的名篇《芜城赋》,而对他的其它赋注意不够。江淹更是赋的一个集大成者,人们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