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通过运用翻译美学的一些原理,对《红楼梦》前八十回的诗词英译的审美再现进行个案比较和分析,从而忠实再现《红楼梦》的美学内涵并希望该视角的引入能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红楼梦》的诗词英译,也为将来的《红楼梦》英译者和《红楼梦》英译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手段,已从语言学层面的阐述转向了文化层面的阐释,特别是近年来,翻译批评围绕“文化”这一中心讨论翻译现象,尤其是文学翻译。然而这些翻译批评却似乎忽视了美学与翻译的关系,忽略了在文学翻译中特别是汉译英的文学作品中对美学要素——如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的解读与研究。诚然,文学翻译作品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但它首先是一部艺术作品。因为“翻译是一种艺术再创造的劳动”。文学翻译的艺术本质决定了文学翻译的首要任务是真正实现审美交流——让译入语读者通过译者主体审美意识和审美再现真正体验到原语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整体审美精神。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也是一部富含中国美学精神的珍贵史书。作者曹雪芹在书中大量运用了诗词曲赋,它们构成了《红楼梦》美学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于舟先生在《<红楼梦>诗词联语评注》(于舟,1980:5)一书中指出:“《红楼梦》一书中的诗词,既继承了我国上起《诗经》、《离骚》,下至唐诗、宋词、元曲的一切优良传统,又有自己的革新与创造。叙事、抒情两长,富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色彩,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因此,本文以《红楼梦》中的诗词翻译为研究客体,并参考英译本中两个较权威的优秀版本——杨宪益夫妇译本和大卫·霍克斯译本,通过对翻译美学中一些原理的运用,尤其是结合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比较和分析二者在《红楼梦》诗词翻译中是否对原作的审美价值进行了成功地再现。全文共为五个部分,结构如下:
第一章为引言部分,通过对《红楼梦》诗词英译的回顾提出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及必要性:由于以往研究《红楼梦》英译的视角多为语言学和文化等层次,缺乏对于全文诗词的美学角度的分析,所以本论文希望该视角的引入能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红楼梦》的诗词英译,也为将来的《红楼梦》英译者和《红楼梦》英译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思路。第二章为理论综述部分。翻译美学不仅是翻译跨学科性的要求,而且还具有古老的美学渊源。纵观中国和西方的翻译理论史,不难发现,虽然在翻译理论研究领域存在着文艺学派和语言学派,以及最近有学者提出的文化学派之分,但在多数不同的理论背后,都可以看到与之同时代的哲学——美学思潮的影响。在简要叙述东西方的翻译史及其美学渊源后,介绍了统领全文的几个翻译美学中的基本概念:审美再现、审美价值、翻译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
第三章通过引用原文的诗词,从原文(审美客体)的形式美与非形式美两个角度来比较《红楼梦》两英译本中诗词审美再现的异同。其中主要是对原文诗词的形式美方面进行比较。
第四章在前一章对两英译本诗词审美再现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分析,从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情、知、才和志以及审美心理结构中的移情作用的阻碍性两个方面分析两译本的审美主体为何会在再现原文诗词的审美价值和美学信息时产生不同的结果。
第五章在总结全文梗概的基础上得出这个结论:审美客体的审美价值和美学信息能否被审美主体——译者很好得传递和再现,审美再现的结果——译文和审美客体能否产生最大限度相似的美学功能和审美效果、译入语读者能否获得与原文读者尽可能相似的审美享受,关键在于审美主体主观能动性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审美心理结构中的移情作用的阻碍性大小。只有充分调动了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不断提高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才能更好地忠实再现《红楼梦》的美学内涵和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