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借助认知语法的“主观性”理论和“象似性”理论对现代汉语的等同范畴作了分析研究。 等同范畴是一个重要的认知范畴,认知层面的等同范畴是一种关系范畴。认知层面的等同范畴投射到语言层面,即形成语言层面的等同范畴,语言层面的等同范畴是一种语义范畴。 本文力图在汉语的范围内,建立一个基本的等同范畴的表达系统。我们将以等同范畴的三种次范畴(同一性的等同、相似性的等同、接近性的等同)为经,以主观性和象似性为纬,展开对等同现象的研究。具体做法是从意义入手,寻找表现形式上的特点和规律;着眼于语义和表达,研究和发现汉语中等同表达形式的结构规律。 本文的主要理论探索和创新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六点: 1、等同关系有客观性的等同和主观性的等同之分。前者是事物对象之间客观存在或得到语言社会规约性认同的等同关系。后者是特定认知主体在特定语境中进行认知活动的结果,与社会的规约性认识存在一定距离。 2、等同范畴包括同一性的等同(建立在事物对象同一性关系基础上的等同)、相似性的等同(建立在事物对象相似性关系基础上的等同)、接近性的等同(建立在事物对象相关性基础上的等同)三个次范畴。这表面上看与等同点的差异直接相关,其实主观性程度上的差异——从同一性等同到接近性等同,主观性逐次加强,才是导致不同次范畴产生的根本原因。 3、判断主观性程度强弱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社会标准,全体或多数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的等同,其客观性程度高而主观性程度低;一个是个体标准,说话者在特定认知目的的支配下,一定程度上偏离人们所公认的社会规约而认定两个认知对象等同程度高、甚至将二者视为一体时,等同的主观性程度就高而客观性程度就低;说话人认为两个认知对象等同程度低、依旧将二者视为异中有同的两个对象时,等同的主观性程度相对就低,客观性程度相对就高。 4、等同现象由客观到主观程度差别上的变化是连续的,形成一个有机的连续统:接近性的等同>相似性的等同>同一性的等同。由左至右,等同的主观性程度依次减弱,客观性程度依次增强。 5、不仅等同的三个次范畴之间存在主观性程度上的差异,即使在同一次范畴内部,次类之间也有主观性程度强弱的区别,分别形成相应的连续统。具体而言,同一性的等同内部:复指短语>“作为”句>等同性“是”字句;相似性的等同内部:相似性替代式>“是”构表达式>“像”构表达式;接近性的等同内部:直代式转喻>判断式转喻。由左至右,等同的主观性程度依次降低。 6、等同形式映现等同的语义内容,映现认知主体对等同内容的认知结构。等同的语言表现形式是有理可据的,表现出象似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距离象似、数量象似、顺序象似等方面。等同形式的象似性与话语主体的主观性联系在一起。等同的主观性越强,语言形式就越简单;等同的主观性越弱,语言形式就越复杂。 总之,从范畴高度分析现代汉语等同现象,将同一、相似、接近纳入等同范畴的框架内进行统一考察,不但可以打通传统研究中语法和修辞的界限,而且也可以将语言问题和思维问题、认知问题贯通起来,是方法论意义上的一次尝试。把心理学、逻辑学中的一些成果融会到语言研究中,对等同范畴进行系统的、语用的、认知的研究,从句法结构与语义结构、概念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上探讨各种等同形式产生的认知机制,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应用意义和实践价值。 以上主要总结了本文宏观上的理论构架。微观研究上,对概念同一性“是”字句的剖析,对复指短语所蕴含认知主体的认识情态的论证,对复指成分相互注释共指相同对象的分析,对复指成分指称特点(内外互注、外外互注、内内互注)的归纳,对三种隐喻形式句法象似性的描写分析,是本文作者自觉有独到之处或闪光之点的地方。 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引论。’主要解决了两大问题,一是研究的出发点问题,阐明我们对等同的基本认识和研究思路;二是研究的理论方法问题,将“主观性”理论和“象似性”理论与汉语等同现象联系起来,阐明主观性、象似性理论对等同现象研究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第三章:同一性的等同(上)(下)。分析描写了同一性等同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是”字句、“作为”句和复指短语,寻求不同等同形式的主观性依据和象似性表现。J 第四章,相似性的等同。分析了相似性等同三种主要表达手段的认知机制和象似性表现。 第五章,接近性的等同。分析了接近性等同的两种基本类型—直代式的转喻和判断式的转喻的主要句法形式。 第六章,结语。总结概括了全文的主要观点,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和有待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