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疑难问题研究

来源 :华东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cq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偷渡犯罪作为一种跨国跨境的国际性犯罪形态,严重侵犯了国(边)境管理秩序,破坏了国家之间的正常交往,历来是各国刑事法律惩治与防范的重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不断涌现的新型偷渡方式越来越趋向集团化、职业化、智能化,导致传统法律的滞后性日益凸显。综观妨害国(边)境犯罪的立法演进过程,可看出我国对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始终予以严厉打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情势的不断变化,《刑法》第三百一十八条在司法适用中仍然存在不少争议,一定程度上影响司法机关对此类案件的准确处理。本文围绕“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这一主题,针对本罪的实行行为、既遂标准、罪数形态、刑事责任等疑难问题作出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以期对精准打击偷渡犯罪有所助益,从而正确适用罪名,充分发挥刑罚效用,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本文主体结构分为三章:第一章对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的实行行为进行研究与讨论。组织行为与偷越国(边)境行为共同构成本罪的实行行为。在理解与把握组织行为内涵的基础上,厘清组织行为与组织犯的差异,根据行为特征、主观因素、社会危险性等多个因素具体判定组织行为,避免司法实践陷入扩大化认识的困境。偷越行为是成立本罪的前提,骗证出境的本质是偷越国(边)境行为,这不仅已通过刑法解释学视角的检视,同时契合司法实务部门的立场。第二章对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的既遂标准与罪数形态进行归纳与剖析。本罪的既遂标准在理论上有四种学说,在深入分析理论上的区分标准与司法实践立场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的既遂标准应区分情形确定。本罪极易与其他密切相关的犯罪行为发生混淆,特别是同近似犯罪行为交织时的罪数问题,不仅在理论界存在多种纷争,实务操作中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混乱现象。具体分为三种情形:行为人同时兼具组织行为与偷越行为、“骗证出境”模式中的组织行为以及组织并运送同一批偷越者的,上述内容均应在掌握刑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最终得出相应结论。第三章对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的刑事责任进行探讨与判断。关于本罪加重情节的认定问题,应明确组织次数的关键点在于行为人实施的犯罪行为与时间、空间具有独立性。鉴于实践的具体情况,我们需考虑进一步细化《解释》中对被组织人数已有的规定。因实施本罪而造成被组织者重伤、死亡的情形属于结果加重犯,其成立的主观条件只能是过失,组织行为与加重结果之间应当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检查不需要达到重伤害或者杀人的严重程度。关于本罪主、从犯的区分问题,应在充分理解我国刑法划分主、从犯标准的基础上,探讨本罪实行犯主次作用的认定,并结合司法实践提出思考方向。应正确认识到共同偷渡犯罪主、从犯的层次性与相对性,分步骤判断本罪帮助行为所起的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延伸了人的大脑功能,提升了人类的智力,极大地增强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并广泛渗透和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它们在带给人们开放的思想、自由的
作为百年公共行政学理论的新翘楚,公共价值理论将民主、效率、责任等重新纳入一个新的范围中加以思考。而公共价值失灵理论作为公共价值理论的一个分支,其从政府和市场关系入
<正>由于控制室用户需要长时间观看大屏,"蓝光危害"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更需要从产品选择的源头着手,评估各种大屏显示技术对于人眼健康的影响。技术原理不同,各种大屏显
货币种类的演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特别是在封建社会,铜钱、纸币、金银贵金属都曾经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明朝中叶,取消海禁、开海贸易为明朝引进了大量的海外白银,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向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发展,专业课教学方式出现由双语教学向全英文教学过渡,这对高校学生和教师都是个新的机遇和挑战。尽管对全
<正>随着税务机关对企业所得税征管力度的加强,近年来委托税务师事务所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鉴证的企业迅速增加,已成为税务师事务所的主要业务之一。为了依法鉴证,提高鉴
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开始试点,随之新个人所得税法将家庭教育支出列为附加扣除项,两项税收政策产生的经济效应将直接影响税收优惠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个人决策的制定。
神经炎症和神经元损伤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病理生理特征。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免疫细胞,同时也是神经炎症因子产生的主要来源。因此,抑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活
“金水区要成为‘中部首善之区’,没有不断提高的市民素质,没有不断发展的城市文明,就难以形成强大的对内凝聚力和长久的对外影响力。”这是金水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多年来的共
报纸
笔者从事初中英语教学工作数年,通过平时听课,观察诸多新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课例,发现他们在指令语的使用方面存在不同,导致课堂氛围也有所不同。恰当的使用指令语关系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