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主要危害雏鸡的一种急性、致死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DV先后演化出了经典毒株(classic IBDV,cIBDV)、变异毒株(ariant IBDV,vIBDV)以及超强毒株(very virulent IBDV,vv IBDV),vvIBDV的高致死率给世界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vvIBDV感染能够引起典型的炎症反应,造成法氏囊等免疫器官出血、损伤甚至萎缩,以及导致肌肉、腺胃等组织的不同程度炎症,但当前对vvIBDV触发炎症甚至导致死亡的过程和分子基础尚不明确。本研究首先从临床、病理和分子水平检测了vvIBDV触发的炎症反应。vv IBDV Gx毒株感染SPF鸡后,临床症状明显,发病迅速,感染后3-5天呈现死亡高峰,此时期的剖检病变最为典型,表现为多器官炎症,以法氏囊炎症最为严重,出血、黄染、萎缩,有炎性渗出。显微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感染鸡的法氏囊滤泡结构完整性受损,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B细胞崩解为细胞碎片并被巨噬细胞吞噬。在分子水平上,荧光定量RT-PCR检测出感染后脾脏中炎症因子IL-1β和IL-18表达上调,ELISA检测出血清中IL-1β和IL-18含量上升。以上结果表明,炎症是vvIBDV致病的重要过程。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 associated moleculer pattern,DAMP)与炎症关系密切。本研究进一步建立了荧光定量RT-PCR方法,并检测了vvIBDV感染在触发炎症的同时对六种DAMP分子的影响。研究发现,多数DAMP分子在脾脏中呈上调表达,在法氏囊中呈下调表达,这与IL-1β和IL-18的表达变化情况呈正相关。这提示,DAMP可能与IBDV致炎密切相关。进而,作为DAMP的重要成员,重点检测了高迁移率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在vvIBDV致炎过程中的变化:HMGB1在血清中以及法氏囊炎性渗出液中均呈现上调。同步做的另一个不同毒力IBDV的感染试验也证实了上述数据。据此我们推测,HMGB1在vvIBDV致炎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为证实这一假说,本研究建立了vvIBDV体外感染B淋巴细胞(DT40细胞)的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发现,vvIBDV Gx株感染DT40,导致HMGB1在细胞内含量减少,大量释放到细胞外。细胞内HMGB1发挥了抗IBDV复制的作用,HMGB1的上调表达、敲低、功能被抑制对IBDV复制的影响均证明了这一点。释放到细胞外的HMGB1作为炎症介质发挥了促炎作用。HMGB1蛋白体外刺激鸡巨噬细胞系HD11后,细胞上清中IL-1β和IL-18增多;同时,HMGB1显著提高了HD11细胞的NLRP3炎症小体中casepase-1激酶活性。这提示了vvIBDV触发炎症的可能机制,vvIBDV感染法氏囊B淋巴细胞触发了HMGB1的释放,提高了HMGB1在局部组织和血液中的含量,HMGB1进而参与激活巨噬细胞的NLRP3炎症小体,提高了casepase-1激酶活性,促进了IL-1β和IL-18的成熟,进而促进了炎症反应。本研究多角度检测和证明了vv IBDV感染导致了炎症发生,揭示了HMGB1在vvIBDV感染中抗病毒和促炎的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探索了HMGB1促炎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对深入认知IBDV的致病过程以及探索更有效的疫病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