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董寨村、下董寨村地处太行山腹地晋冀两省的交界之处,现属山西省平定县娘子关镇管辖,距离娘子关镇政府约10公里,距离山西省阳泉市约28公里,距离河北省井陉县约44公里。两村位置紧邻,地理坐标分别为东经113°46、北纬37°57以及东经113°47北纬37°57,直线距离仅为800米,在明代之前统称为“董寨村”。上、下董寨村四周被连绵起伏的群山所环抱,周边地势十分复杂,温河从两村南侧流经,形成了一条延绵3公里长最深处可达百余米的天然峡谷,由于峡谷延绵幽深,当地人称之“龙潭”。“车不能行,骑不可并,一卒当道,万夫莫入”(清光绪版《平定州志》)正是对上、下董寨村险峻地势的描写。
村落建于东汉永远年间(84-105),最早为上董寨村赵氏先祖赵先灵从河北邯郸迁居于此,至今已有接近2000年的历史,东汉时期的著名军事防御设施“董卓垒”便是在上、下董寨村处建立,上、下董寨村也因此得名,隋代修筑的岩崖古道从两村中部穿村而过,受岩崖古道的影响,两村的发展先后受到军防、商贸以及移民等众多要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格局。两村历史遗存丰富,至今仍较为完整的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格局,此外还保留了部分唐宋时期的建筑遗存。
针对两村的研究本文首先从区域背景入手,通过查阅相关史籍资料,对岩崖古道以及井陉古道进行了探究,对区域发展背景进行了梳理,总结出区域发展背景对两村发展历史的影响,总结出军防要素、商贸要素、移民要素几个主要的外部影响要素。通过多次深入的实地调研通过收集村志、碑文、族谱以及村民口述等方式对两村的空间格局进行梳理,从横向的角度对村落各个层级的空间构成进行剖析。随后结合区域发展历史以及调研收集的资料对不同时期村落的空间布局进行还原,对村落的空间演进过程进行推演,从纵向的角度解析不同时期村落的发展特点及布局特征。
通过横向剖析以及纵向剖析,最终推导出上、下董寨村的演进是一个综合内外各种因素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提炼出了每种要素对村落形态宏观形态、中观形态以及微观形态上产生影响,对各种要素之间的互相适应以及制约关系加以总结,同时对上、下董寨村空间形态差异性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在研究的最后,针对上、下董寨村的空间形态价值进行了总结与肯定,同时结合两村的现状提出了不同层级下的保护与更新策略,为今后村落的发展与更新提出了建筑学层面的指导意见。
村落建于东汉永远年间(84-105),最早为上董寨村赵氏先祖赵先灵从河北邯郸迁居于此,至今已有接近2000年的历史,东汉时期的著名军事防御设施“董卓垒”便是在上、下董寨村处建立,上、下董寨村也因此得名,隋代修筑的岩崖古道从两村中部穿村而过,受岩崖古道的影响,两村的发展先后受到军防、商贸以及移民等众多要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格局。两村历史遗存丰富,至今仍较为完整的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格局,此外还保留了部分唐宋时期的建筑遗存。
针对两村的研究本文首先从区域背景入手,通过查阅相关史籍资料,对岩崖古道以及井陉古道进行了探究,对区域发展背景进行了梳理,总结出区域发展背景对两村发展历史的影响,总结出军防要素、商贸要素、移民要素几个主要的外部影响要素。通过多次深入的实地调研通过收集村志、碑文、族谱以及村民口述等方式对两村的空间格局进行梳理,从横向的角度对村落各个层级的空间构成进行剖析。随后结合区域发展历史以及调研收集的资料对不同时期村落的空间布局进行还原,对村落的空间演进过程进行推演,从纵向的角度解析不同时期村落的发展特点及布局特征。
通过横向剖析以及纵向剖析,最终推导出上、下董寨村的演进是一个综合内外各种因素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提炼出了每种要素对村落形态宏观形态、中观形态以及微观形态上产生影响,对各种要素之间的互相适应以及制约关系加以总结,同时对上、下董寨村空间形态差异性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在研究的最后,针对上、下董寨村的空间形态价值进行了总结与肯定,同时结合两村的现状提出了不同层级下的保护与更新策略,为今后村落的发展与更新提出了建筑学层面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