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动物种群中,个体间的交流往往涉及到信息的传递,信息的传递有光通讯方式、化学通讯方式、声通讯方式等多种形式。鸣声是无尾类的重要生物学特征,在无尾两栖类中声音是主要的信息传递方式,也是维持无尾类种群生存和繁衍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更是生态学和行为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无尾类的鸣声研究在于解析其生物学意义(如个体识别和物种识别、性选择等),了解鸣声在蛙类进化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是从2011年5月到7月,在黑龙江省海林市横道河子镇威虎山影视城地区,采集东北雨蛙(Hyla ussuriensis)繁殖期鸣声并测量记录环境温度,以及蛙的体大小(体重、体长)、形态特征(头长、头宽)等信息。使用相关声学软件对鸣声进行分析处理,初步探讨了其主要鸣声的声谱特点以及生物学意义。东北雨蛙(Hyla ussuriensis)的鸣声主要有两种,分别为求偶鸣声(advertisementcall)和遭遇鸣声(encounter call)。求偶鸣声是为吸引雌性而发出,遭遇鸣声则是为了与竞争雄性保持距离而发出。这两种鸣声在声学特征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如脉冲数目上遭遇鸣声要明显多于求偶鸣声,并且遭遇鸣声的主频也比求偶鸣声的低。在求偶鸣声中,鸣声特征参数中主频为2371±106.638Hz,范围为2068~2656Hz。鸣声时长0.38533±0.072613s,范围为0.159~0.553s(包含间隔时间)。鸣声数159.6±26.5次/分,范围为108~210次/分。在气温为8.3~19.0℃,湿度在70%~97%时,东北雨蛙主频与体长、前肢长、后肢长、头长、头宽等成负相关性。抱对雄性个体在体重、体长、主频、基频等方面大于非抱对雄性个体,而在头长、头宽、鸣声时长上要小于非抱对个体,差异不显著。对本次实验中得到的东北雨蛙(Hylaussuriensis)鸣声参数与Kyu-bom Park等报道的韩国日本雨蛙(Hyla japonica)鸣声参数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在求偶鸣声中,东北雨蛙的主频(2.371±0.106KHz)相对于日本雨蛙(2.970±0.20KHz)更低,每声鸣声中脉冲数目东北雨蛙(16.9±1.27)要比日本雨蛙(15.7±2.2)多。在遭遇鸣叫中,东北雨蛙鸣声主频与脉冲数目都低于日本雨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