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恶性血液病患者由于体内恶性增殖的肿瘤细胞无法执行正常的免疫功能,其吞噬功能、趋化作用较正常细胞显著降低,免疫力低,导致此类人群成为医院内感染(简称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化疗药物主要包括免疫抑制剂、激素、细胞毒性药物等。细胞毒性药物能杀死异常的白血病细胞,同时也能杀死正常的血细胞,特别是较大剂量的细胞毒性药物的应用,容易出现严重的骨髓抑制,外周血细胞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甚至缺乏,机体免疫力减弱,感染更易发生,特别是侵袭性真菌的感染,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如何预防和控制感染是血液科医师面临的重要问题。目的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并发院内感染的感染率、感染部位、病原微生物分布、病原微生物耐药性以及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预防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的恶性血液病患者485例,统计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发生院内感染的感染部位、病原微生物分布、病原微生物耐药药物以及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485例中有223例出现院内感染,感染率为45.98%。按感染部位:呼吸道感染98例(43.95%),不明部位感染31例(13.90%),血液感染24例(10.76%),肛周感染21例(9.42%),口腔感染17例(7.62%)泌尿系统感染13例(5.83%),胃肠道感染7例(3.14%),皮肤感染6例(2.70%),多部位感染4例(1.80%),软组织感染2例(0.90%)按病原微生物分布:病原学阳性患者91例共培养出121株菌株,革兰氏阴性(Gram-negative bacteria,G-)菌65株(53.72%),其中大肠埃希菌26株(21.49%),克雷伯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分别为6株(4.96%),阴沟肠杆菌5株(4.13%),铜绿假单胞菌4株(3.31%),温和气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分别为3株(2.48%)放射性根瘤菌、粘质沙雷氏菌分别为2株(1.65%),其他8株(6.61%);革兰氏阳性(Gram-positive bacteria, G+)菌45株(37.19%),其中葡萄球菌属24株(19.83%),链球菌属8株(6.61%),粪肠球菌5株(4.13%),棒杆菌属、微球菌属分别为2株(1.65%),其他4株(3.31%);真菌8株(6.61%),其中白色念珠菌5株(4.13%),季也蒙念珠菌2株(1.65%),其他1株(0.83%);病毒感染3例(2.48%),其中单纯疱疹病毒2例(1.65%),巨细胞病毒1例(0.83%)2.细菌、真菌耐药性G-菌对哌拉西林、复方磺胺耐药性较高;G+菌对青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耐药性较高;真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耐药性较高。3.易感因素分析检验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与院内感染无相关性(P>0.05),原发病未缓解、高龄、住院天数长、粒细胞数目降低、淋巴细胞数目降低、血小板数目降低、血红蛋白含量降低、白蛋白含量低、长期应用激素以及存在基础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院内感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粒细胞数目降低、原发病无缓解、住院天数长(P<0.05)结论1.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的高危因素为粒细胞数目降低、原发病未缓解、住院天数长。2.恶性血液病患者以呼吸道感染为主,病原微生物以G-菌感染占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