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进程影响了城乡之间的经济文化流动,对农村的社会结构、价值体系、文化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在近二十年,作为家族兴旺象征的住屋,肩负了农民对城市富裕生活的向往、村内地位的标识等意义;在城乡流动带来的文化传播语境下;在现代化生产方式和工业化产品进入农村市场的条件下;在农民代际更替的分家需求下,大量农宅纷纷破土。作为社会变迁的结果和表征,农民的住宅如同无言的文本,向世人传达农民生活的历史和当下。但这一广泛存在的建筑类型因为其美学及技术上的低价值一直不在关注“高尚建筑”的传统建筑学领域视野之中,其社会意义显然受到忽视。为理解这一普遍存在的民间建筑的过程演变、演变规律、社会价值,探寻作为其诞生背景的农村建造体系和建造过程,最后探讨建筑师在乡村建造中的价值与介入方式;是本文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全文共六章,分为理论文献的研读思考与实地调研两部分。第一章明确农宅这一建筑类型的范畴并回顾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并对文献进行批判归纳;而后提出了研究方法与内容。第二章为农村社会发展概述,梗概地回顾了自晚清城乡一体到当下城乡二元的百余年中城乡关系的演变及对应的农村经济文化状况,为理解农宅演变勾勒社会背景。第三章与第四章为实地调研案例的分析。第三章对调研村庄现存农宅整体布局、公共空间、建筑特征、建筑平面的过程演变展开分析;得出家庭结构、土地使用模式、大众建材、建造技术、生活方式等因素作为影响演变的主要因素。第四章将视角从表征转移到背后的建造体系,考察了建造过程、建造习俗,并对工匠、建材两个建造主体进行考查;最后分析得出农宅建造体系中恒常与变动的因素。第五章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出农村的两种建造体系:内生的传统建造体系与外来的工业化建造体系。第六章对当下的农村建设现状进行批判性总结,并在分析了三个建筑师介入农村建设的案例后明确建筑师介入乡村建造的方式和价值;最终提出期望:自由建造与传统延续。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农宅在近现代演变过程中,布局方式、建筑形式、建筑平面的演变分别主要是家庭结构和土地使用模式变化,大众建材、建造技术更新,生活方式改变的结果。而农宅的建造体系则处在由传统向工业化转变的过程中,有民间自发的演进也有政府主导的推进。在转变的过程中,农村的建造体系有随时变动的因素:土地使用模式、家庭结构、生产与生活方式、建造材料、建造技术以及建造人员;亦有恒常的因素:以工匠、户主为主体基于血缘、地缘关系的互助营建体系。在新旧交织的背景下,建筑师在介入乡村建造时必须谨慎地带着“互为主体”的态度:尊重民间、客观认识地方工匠的作用、保护并利用互助营建体系、避免工业化体系的入驻等。唯有此才能避免农村建筑丧失自由建造和传统延续的土壤,并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