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我,20世纪70代的西方被称之为“自我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关注自我,关注自我需求,表现得越来越自信并开始追求个性。对处于人格形成关键期的高中生的自恋人格进行探索,对了解中国人的自恋人格结构、状况和形成机制有重要的意义。自恋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结构,是个体对“自身形象”的过于专注,对他人积极关注的过度需求,对自身的重要性的夸大的感觉,即感到自己应该享有特殊权利和待遇,表现为自我优越感。部分自恋者会表现出与优越感相反的自卑、敏感等特征,本研究认为这是自恋人格在形成过程中受到阻碍而形成的自恋伤痕。自恋人格作为一种人格因素,它受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本研究在文献综述、开放式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基础上,编制了高中生自恋人格问卷和自恋伤痕问卷,经过初测和相应统计分析,形成正式问卷。最后,使用自编的自恋人格问卷、自恋伤痕问卷和和父母养育方式量表,对516名在校高中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自编的高中生自恋人格问卷和自恋伤痕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得出高中生自恋人格问卷的四个维度:自我专注、特权感、领导欲望和优越感;得出自恋伤痕问卷的四个维度:自我专注、特权感、领导欲望和敏感性,其中自我专注、特权感和领导欲望是共用的。(2)高中生在自恋人格和自恋伤痕总体上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高中生自恋人格和自恋伤痕在总体上不存在年级差异,但在特权感维度上高一、高二和高三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高中生自恋人格和自恋伤痕总体上不存在显著的学科差异。(3)父母养育方式对高中生自恋人格和自恋伤痕都有显著预测作用。父亲的过度保护、偏爱和母亲偏爱对高中生自恋人格有预测作用;父亲的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偏爱和温情理解,母亲的偏爱和拒绝否认对自恋伤痕有预测作用,其中父亲的温情理解和偏爱对自恋伤痕具有负向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