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纤维肉瘤发病率较低,但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治疗主要是以手术切除为主,放、化疗结合的综合治疗,由于手术单纯切除复发率高、外放疗剂量受周边正常组织限制、化疗敏感性差,影响了患者预后。放射性125I粒子近距离放疗通过将微型放射源植入肿瘤内或受肿瘤侵犯组织中,持续释放低能量γ射线杀伤肿瘤组织。和普通外放疗相比具有高度适形、局部高剂量、周边损伤小的优势。在软组织肉瘤治疗中已有小范围临床应用,但对治疗机理缺少相关基础研究。肿瘤微血管生成不仅是肿瘤可持续生长的基础,也为其侵袭和转移创造了条件。国内外已有研究发现肿瘤细胞通过分泌和激活血管生长因子促进新生血管生成,但纤维肉瘤中促血管生成因子表达水平鲜见报道。本实验通过建立人纤维肉瘤裸鼠移植瘤模型,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在人纤维肉瘤内表达水平,观察125I粒子植入早期的抑瘤效果、纤维肉瘤细胞及微血管病理损伤程度及VEGF、MVD表达改变,探讨125I粒子植入对人纤维肉瘤微血管生成的早期影响。目的:检测人纤维肉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微血管生成情况,探讨125I粒子近距离放疗抑制人纤维肉瘤裸鼠皮下移植瘤微血管形成原因及不同活度125I粒子对纤维肉瘤微血管生长的影响。方法:建立人纤维肉瘤细胞(HT-1080)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选择肿瘤直径(10±1)mm、形态较规则的存活荷瘤裸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4组,实验组A、B、C分别植入单颗活度为14.8MBq、22.2MBq、29.6MBq的125I粒子,对照组D植入单颗空源。粒子植入后15d完整切除肿瘤,用游标卡尺测量裸鼠移植瘤的长径(a)及宽径(b),按照V=ab2×0.52的公式计算肿瘤体积(mm3),按下列公式计算肿瘤体积抑制率:(IR)=(对照组平均肿瘤体积-实验组平均肿瘤体积)/对照组平均肿瘤体积×100%,分析各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在瘤体最大剖面上取材,沿粒子长轴切面各选取四组切片,光镜观察各组的肿瘤细胞及微血管病理组织学。根据2002年Wheeler等的直肠癌消退分级标准[1](Rectal Cancer Regression Grade,RCRG)评价组织学病理反应。免疫组化检测移植瘤微血管结构的变化及VEGF的表达,比较CD105标记的各组MVD。结果:1.成功建立人纤维肉瘤裸鼠移植瘤模型。粒子植入后15d,A、B、C、D组的平均肿瘤体积分别为:(879.32±54.904)mm3、(186.91±32.70)mm3、(122.01±34.72)mm3和(1302.71±62.39)mm3。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44.21,P=0.000)。125I粒子对A、B、C组肿瘤体积抑制率分别为32.50%、85.65%和90.63%。2.与对照组D比较,实验组A、B、C可见移植瘤细胞坏死,微血管不同程度减少,内皮细胞杀伤明显。各组出现不同级别病理组织学反应。其中AB组比较,F=8.80 P=0.036<0.05,AC组比较,F=3.375 P=0.012<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D、BC组间比较,F分别为3.37、0.00 ,P分别为0.066、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人纤维肉瘤裸鼠移植瘤中VEGF阳性率约66.7%。四组VEG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4.2%(13/24)、29.2%(7/24)、20.8%(5/24)、66.7%(16/24),A、D组间VEG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84 P=0.376),B、C组的VEGF表达均显著低于D组,X2分别为6.761,10.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4.A、B、C、D组MVD表达分别为27.49±3.10、10.27±3.57、9.14±2.49、30.15±4.26,A、D组间MVD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3.814 P=0.259)。B、C组的MVD表达均显著低于D组,F分别为28.502、30.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0.05)。结论: VEGF、MVD在人纤维肉瘤有较高表达。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对人纤维肉瘤微血管生成有显著抑制作用,粒子活度影响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