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全球化对不同文化提出了严峻挑战,使文化认同在全球范围内变得日益重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对非我群体的角色定型是不可避免的,而此种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并影响了该文化对此外来群体的态度与战略。电影作为文化艺术的一种形式,被视为社会生活及价值观的反映,因而揭示了一国的民族精神及其对外来民族的角色定型。
本文试图回顾新中国建国五十年来自1949-1999年美国电影中华人形象的典型角色定型现象,并分析其对华人文化的表现手法。文章在运用跨学科的分析方法时,借鉴了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及理论,如角色定型概念,种族及性别认同,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女性主义等等,其中赛义德的东方主义是贯穿始终的基本理论。
本文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付满楚,陈查理,及1973年李小龙的《龙争虎斗》和1985年的《龙年》中的华人男性形象为例,通过不同学派的理论支持,分析了华人男性典型角色定型的共同特征。上述典型角色定型,包括黄祸、模范族裔、武术大师及暴力歹徒等,都是被好莱坞定型异化的“他者”,是白人主角的陪衬,往往带有或邪恶或阴柔的性格特征。
华人女性角色在文中根据西方想象的两个极端:理想化和魔鬼化,被分为了两种最基本的简单类型:天使或魔鬼,从而得出两种角色刻画的基本定型:迷人神秘的中国娃娃和魅惑危险的龙女。通过分析理查昆的《苏丝黄的世界》、迈克尔·西米诺的《龙年》及大卫·柯南伯格的《蝴蝶君》等影片,来展示西方想象中的中国女性特质。理想化的中国娃娃富于异国情调,迷人顺从,迫切等待着白人骑士的救赎,而恶魔化的龙女则神秘狡诈,极具欺骗性,以其异域的独特性感魅力引诱西方男性陷入罪恶。不论如何,华人女性在男性主宰的白人主流文化中,始终处于种族及性别的双重弱势下,是他者中的他者。此部分的一个特色为中国这个东方异域由于常被好莱坞描绘为异国情调的“奇观”或仅仅作为电影情节发生的异域背景,也被性别化、女性化而划归在女性形象中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好莱坞不同角色定型的分析,其主要目的是探讨在多变的形象中是否存在着不变的共性,最终得出结论,无论角色如何不同,好莱坞银屏上所展示的华人特征始终不曾真实展现华人的特性。由最初由白人扮演黄种人的表演方式开始,好莱坞便开始了刻画假面华人的惯例。华人角色或被理想化或被恶魔化来反映西方想象中的神秘异化形象——一个永远的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