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子兵法》成书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部军事巨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逻辑缜密,要对其翻译并非易事。《孙子兵法》的英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最早的英译本是由卡尔斯罗普于1905年翻译的。到2006年为止,大概有26种不同的英译本。不同译本呈现出一些不同的要点与表达。针对《孙子兵法》不同译本对原文的偏离,很多学者是从误译或译者主体性的角度来分析的,有学者认为大部分译者忽视了一些汉字或词组的历时变化。在众多的《孙子兵法》英译本中,莱昂内尔·贾尔斯的译本是最具影响力的译本之一,也是最为学术界乐道的译本之一。本文作者对《孙子兵法》贾尔斯译本全文仔细研读后发现,译文中有些看似误译的地方并不只是被误译那么简单,而是被不同程度的解构(被消解或解释)了。本文试图用解构主义翻译观来分析并呈现《孙子兵法》贾尔斯英译本所蕴含的消解性特征。解构主义,又称后结构主义思潮,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诞生于法国。随后,其影响力由法国向整个欧洲大陆扩散,成为一股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解构主义与翻译理论的结合,给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拓了新的视野。解构主义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概念,其中最重要的是“延异”、“撒播”、“印迹”、“增补”等。“延异”与“撒播”衍生为解构主义的两个主要特征,即“消解性”和“解释性”。在解构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解构主义翻译观,也具备这两个主要特征。简单地说,消解性就是指对原文进行创造性地否定和破坏,解释性就是指对原文进行一定程度地阐释和说明。在解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作者细致分析贾尔斯译本全文,发现了39个消解性例子。本论文将这些例子归为两大类阐释:语言方面(又下分为字词、从句和句子三个层面)和文化方面,从而尽可能全面地说明消解性特征在译文中的体现。分析还发现,贾尔斯在其翻译过程中,对《孙子兵法》的消解有时是有意的,有时是无意的。本论文表明解构主义翻译观对汉语典籍译本的分析有指导作用。我们在分析其它汉语典籍译本的时候,应该把“消解性”与“误译”区分开来。“消解性”是译者有意无意而作的创造性翻译,而“误译”是指由于译者缺乏源语和目的语文化、语言知识而造成的信息缺失或信息歪曲作出的翻译。汉语典籍的语言为古代汉语,译者对汉语典籍进行翻译时,“消解”往往会覆盖较大篇幅。本论文有助于评判译本优劣标准的建立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