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体系的核心功能之一是进行风险分担。一个合理的金融体系不仅可以将经济社会有限的资金配置到效益最高的部门和企业,而且能够将风险合理地在投资者中间进行分担,即有能力且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可以分担较多的风险并获取相应的收益,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可以将风险转移出去,从而增强整个经济体系运行的稳定性。
按照美国学者FranklinAllen和DouglasGale(2002)的研究成果,金融体系的风险分担机制分为金融市场的横向风险分担机制和银行中介的纵向跨期风险分担机制,由此可以将不同国家的金融体系分为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金融市场的横向风险分担机制包括:一是投资者通过持有资产组合来分散非系统性风险;二是投资者通过使用衍生金融工具来实现对风险的分拆、捆绑和转移,达到风险在不同投资者之间的优化配置。银行中介的纵向风险分担机制包括:一是通过银行提供借贷来平滑消费者因不同时期收入的不确定而带来的消费波动风险;二是通过风险内部化使存款者规避了系统性风险,从而跨期平滑了投资者在不同时期投资收益的波动。
不同风险分担机制下投资者所承受的风险不同,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中投资者的风险暴露程度较低,当经济体系遭受外部系统性冲击时,对投资者的影响较小,有利于经济稳定;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中投资者的风险暴露程度较高,在遭受系统性冲击时,对投资者的影响较大,更易造成经济波动。不同风险分担机制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不同。金融市场能够为新兴产业的投资者提供非常广泛的风险分担,而银行由于高负债经营和委托代理关系,其具有规避风险的内在动机,因此,横向风险分担机制下的金融市场融资模式更有利于新兴产业项目融资。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金融体系的两种风险分担机制面临着冲击。在经济全球化初期,各国金融市场的相关程度较小,根据马柯维茨投资组合理论,投资者可以通过持有不同国家金融资产组成的全球投资组合来规避个别国家特有的系统性风险,由此投资者可以在承受相同风险的条件下获取更高的收益。这种情况下,金融体系中原有的资金配置均衡就可能被打破,投资者会将一部分资金从银行中介转移到金融市场,造成银行存款资金流向金融市场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脱媒”。此时,金融市场的横向风险分担机制将侵蚀银行中介的纵向风险分担机制,银行中介的纵向风险分担机制将被削弱。然而,当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在未来各国经济达到高度一体化时,由于各国金融市场的制度趋同、投资者的投资理念趋同、实体经济结合得更加紧密和不同国家的经济周期更多地趋于协同共振等原因,造成全球系统性风险逐渐增多,使各国金融市场的波动相关程度逐渐提高。掌握着巨额资金的机构投资者在全球金融市场配置资产,任何一国金融市场的波动都可能导致机构投资者的全球市场资产组合重新调整,从而造成不相关市场的连锁反应。在不断增加的全球系统性风险面前,全球资产组合的横向风险分担功能可能会大大减弱。由此,金融体系的两种风险分担机制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先后遭到破坏,金融体系的风险分担功能被削弱,从而经济体系抵御冲击的能力下降,经济运行可能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同时,横向风险分担机制本身也会放大局部冲击,持有全球投资组合的机构投资者可能成为局部风险向全球扩散的载体。这种情况对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开放形成了制约,发达国家以强大的机构投资者为载体向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市场渗透,对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市场和银行体系的稳定都构成了威胁。
在本文最后我们提出了风险分担视角的金融体系结构安排,并分析了对我国的政策启示。从风险分担的角度来考虑,金融市场横向风险分担机制与银行中介纵向跨期风险分担机制的适度结合才能更好的执行金融体系的风险分担功能。目前,我国有必要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等,为我国居民提供更多的横向风险分担工具,使居民能够进行比较充分的横向风险分担。另外,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有必要采取措施使银行体系免受冲击,保护银行体系的纵向风险分担机制。金融市场和银行中介在提供服务和发挥金融体系功能方面尤其是在发挥金融体系的风险分担功能方面各有优劣,相互促进,只有保持二者适当地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金融体系的功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本文有以下几点创新之处:第一,论证了在经济全球化初期,投资者通过跨国金融投资来分散国内的系统性风险,由此提高了资产收益率,并造成银行资金流向金融市场,形成金融市场的横向风险分担机制侵蚀银行中介的纵向风险分担机制的局面。运用模型分析了银行资金流向金融市场的过程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跨国投资组合提高了投资者的收益率,而资产收益率提高是资金流向金融市场的源动力,而像投资者参与成本降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放松金融管制这些因素则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必要条件。通过建立金融结构指数,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普遍存在金融市场侵蚀银行传统业务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与经济全球化之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
第二,较为详细地总结了金融体系风险分担理论,对金融体系风险分担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运用马柯维茨投资组合理论和跨期平滑理论分别对横向风险分担机制和纵向风险分担机制的运行原理进行了说明。
第三,论证了新兴市场国家在对外开放过程中,面临着发达国家强大的金融市场机构投资者对其金融体系的影响,一方面促使金融市场不断侵蚀银行中介的传统业务,并破坏银行中介的纵向风险分担机制,另一方面也破坏了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市场和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使银行危机和金融动荡连绵不断。
第四、运用历史资料和数据统计分析来说明金融市场主导型的经济体系与银行主导型的经济体系对于抵御外部系统性冲击的能力有很大差异。银行中介的纵向风险分担机制具有为投资者规避系统性风险的功能,因此可以减轻外部系统性冲击对投资者的影响,而金融市场只能为投资者提供规避非系统性风险的机制,当遇到外部系统性冲击的时候,投资者更多的暴露在风险之下,面临更大的损失。因此,银行中介主导型的经济体系比金融市场主导型的经济体系具有更强的抵御外部系统性冲击的能力。
第五,对发达国家股票市场的相关系数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相关系数有所增大,并且大多数在高位区域保持稳定,一般在0.8到O.9左右。由此可以说明,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各国金融资产价格高度相关,从而削弱全球投资组合的横向风险分担功能。
本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在于前瞻性地论证了经济全球化可能对金融体系风险分担机制带来的冲击,以及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并从风险分担视角提出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