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融资活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源头活水,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然而当前农业现代化仍然受制于贷款难和融资难,“三农”有效金融服务不足和金融资源倒流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改变,甚至还有扩大的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农村金融政策的创新和执行存在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农村资产本身缺乏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长期被禁锢,产权归属不清晰,难以获得金融支持已成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瓶颈。与此同时,农业农村资产处于“沉睡”状态,农民的财产权性权利实现通道受阻,也是农民收入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和资产,随着农地“三权分置”措施的深入推进,放活农地经营权交易与管理成为新一轮农地改革的重大方向,这种改革红利的释放给农地经营权融资带来了新的契机,也给盘活“三农”资产带来了新的思路。于是从农地经营权放活的政策背景出发,基于土地经济、金融工程理论,通过制度和法理研究透析农地经营权融资的可能性以及障碍,借助金融工程设计推演理论上的农地经营权融资模式,再研究农村相关主体的行为响应机制,验证农地经营权融资模式的可行性,最后得出了适应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水平阶段的农地经营权融资模式,以期为我国农村金融实践提供参考:1.农地经营权融资议题的提出。提升农业农村资产本身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是破解农村金融难题的突破口,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后,农地经营权一旦被深度放活,利用农地经营权融资就成为实践中和理论中十分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议题。2.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首先解析农地产权,金融工程和土地经济等相关理论。其次分析农地融资活动相关法律制度,在法理分析的基础上,对法律和相关制度条文具体内容的解析,为制度化“三权分置”和“放活经营权”这一政策导向,提供文本性的设计方案。3.农地经营权融资现状及存在问题。基于我国目前农地经营融资模式的建立条件、操作流程和运行情况进行全方位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农地经营融资模式运行特征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为进一步完善当地农地经营融资模式提供相关依据。4.农地经营权融资模式的市场行为分析。农地融资受限不仅源于上层相关法律制度的滞后,金融机构的金融工具创新不足也是重要原因。特别是在当前相关法律制度的修订和完善难以一蹴而就的前提下,适当的在金融模式上有效创新能够为农地经营权的融资提供更多选择路径。通过在安徽省八个乡镇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多套农地经营权融资产品,测算相关了金融产品的参数,并进行了农地经营权融资的金融工程设计。5.农地经营权融资模式的主体行为分析。农地经营权融资涉及到全面深化农村革、逐步推进农地“三权分置”、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等诸多方面,其牵涉的范围既有制度变革、市场主体、政府行为以及利益相关者。因此围绕农地经营权融资活动,研究各种主体行为模式和响应机制,有利于协同各方利益、促进农地经营权融资活动的常态化,也能够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研究提供决策支撑。6.农地经营权融资模式提出。在“三权分置”、放活农地经营权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地经营权融资,是农业农村金融活动的内在要求,也是未来农业农村融资实现的重要途径。基于相关制度创新、融资产品设计和相关主体行为研究,提出一套农地经营权融资的模式,并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为农地融资实践活动提供决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