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7月~9月的研究在广州进行,每隔7天分期摘除4年生‘早钟六号’和‘解放钟’枇杷顶生(基)枝的第二次夏梢的叶片;2006年7月~8月在广东清远和珠海继续摘叶研究,摘除3年生‘早钟六号’和6年生‘解放钟’枇杷顶生(基)枝的第一次夏梢的叶片和第二次夏梢的叶片。同期,还在3年生‘早钟六号’枇杷树冠上喷施300 mg/L的赤霉素溶液,并在上述相对应的处理时间里分别采集2个枇杷品种的顶生枝的顶芽,测定成花期间顶芽的碳水化合物、可溶性蛋白、内源激素和核酸的含量,了解临界期间相关的成花生理特征。
2005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单一摘除未成熟的第二次夏梢叶片对枇杷顶生枝的花芽分化不能产生明显的抑制效果,故暂时不能对两个品种顶生枝的成花诱导临界期作出界定。2006年在‘早钟六号’枇杷的试验结果表明:7月1日将第一次和第二次夏梢的叶片全部摘除显著抑制顶生枝成花,而7月8日以后摘叶的成花率则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赤霉素处理的结果也显示了与摘叶处理一样的结果。在‘解放钟’枇杷的试验结果中也发现:7月18日之前摘叶则显著抑制了顶生枝成花,而7月25日以后摘叶的成花率与对照就没有显著差异。根据摘叶处理和(或不)赤霉素处理后出现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成花反应事件,本研究认为枇杷的成花诱导临界期就出现在两种极端成花事件发生的时期,因此,将‘早钟六号’枇杷顶生枝的成花诱导临界期界定在7月1日至7月8日之间,将‘解放钟’枇杷顶生枝的成花诱导临界期确定在7月18日至7月25日之间。
在上述成花诱导临界期界定的基础上,通过观察研究、摄影记录、利用密切的相关文献等方法,对枇杷在成花诱导期间出现的相关物候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结果是在两个枇杷品种中都证实成花过程中的一个物候特征,即当顶端生长点的花芽分化进程进入花发端时,顶芽周围的雏叶各自“扭曲”,且发现在“扭曲”之前发生的细微特征,即顶芽上类似鳞片叶的器官也会出现“旋转或回旋”。
根据间接获得的广州周边地区栽培的‘早钟六号’枇杷的第一次夏梢的物候期,根据花发端开始的时间(参考刘宗莉博士)、根据本研究界定的成花诱导临界期及同期开展的枇杷成花基枝类型的研究结果,初步认为枇杷第一次夏梢的叶片转绿成熟过程与成花诱导的过程同步,因此,可以把枇杷第一次夏梢的叶片色泽作为成花诱导期间的相关形态标志,当叶色达到墨绿状态时意味着成花诱导期的结束。本论文对枇杷顶生枝成花诱导临界期的相关生理特征研究的结果表明:在‘早钟六号’和‘解放钟’两个枇杷品种中,2005年和2006年测得的成花诱导临界期前后的顶芽可溶性糖、还原糖和淀粉的含量差异不显著,表明此间碳素代谢的特征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在2006年,还对两个枇杷品种成花诱导临界期间其它的相关生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项芽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和ZT、GA<,3>、ABA、和IAA含量的差异都未达到显著水平,但ABA/GA<,3>、ABA/ZT、ABA/(GA<,3>+IAA)和ZThAA的比值变化是一致的,即除了ZT/IAA比值稍有下降外,其它3个比值一致表现小幅上升的趋势。表明顶芽中氮代谢和内源激素的状况都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顶芽DNA、RNA和总核酸含量的测验结果也表明成花诱导临界期间核酸水平上未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这一期间两个品种表现出的规律是一致的,即DNA水平一致下降,RNA和总核酸水平一致上升,这一结果显著提高了顶芽RNA/DNA的比值,而RNA/DNA的比值的显著变化就是成花诱导临界期较重要的生理特征,这也许是解释在成花诱导临界期为什么会产生成花方面的极端事件的重要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