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欺凌是影响中小学生群体校园安全的问题行为之一。如何正确识别和有效干预欺凌行为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校园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理论研究表明,旁观者积极干预往往能有效制止欺凌行为,而旁观者干预过程伴随复杂的认知和情绪过程。情绪调节作为基本情绪过程之一,是指通过影响情绪状态的强度或体验来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目前中国背景下中小学生校园欺凌的现状如何?情绪反应对助人意愿的影响如何?本研究通过三个研究,在中小学生群体中探究欺凌现状,欺凌情境中助人意愿的情绪机制,以及实验室情境下欺凌情境中动态刺激加工过程和情绪类型对助人意愿影响。本研究包括三大部分。研究1以问卷调查方式对中小学生进行现状调查,总结评估了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普遍性和基本特点。研究2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情境实验的方法,首先,对不同校园欺凌情境下助人意愿和情绪反应进行探究,其次,基于共情和情绪调节视角对校园欺凌情境下助人意愿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情绪层面的探讨。研究3在实验室情境下,采用眼动追踪技术与欺凌情境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欺凌事件中动态刺激眼动加工过程和不同情境下情绪类型对助人意愿的影响,进一步增强了研究的生态效度。结果发现:(1)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普遍性和基本特点:中小学校园仍存在较为严重的欺凌问题,受欺凌者、欺凌者和欺凌/受欺凌者分别为26.3%、6.6%、5.2%;总体上,欺凌卷入者比例随着年级增高而下降,欺凌类型频率由高到低为言语欺凌、关系欺凌和身体欺凌。(2)不同欺凌情境下助人意愿的具体表现:身体欺凌情境下助人意愿显著低于言语欺凌,无旁观者情境下助人意愿显著低于有旁观者;行为反应方面,身体欺凌情境下忽视或远离反应,离开反应和告诉成人反应显著高于言语欺凌情境,无旁观者情境下忽视或远离反应以及安慰受欺负者反应显著高于有旁观者情境,制止欺凌行为低于有旁观者情境。(3)情感特质预测助人意愿的中介模型:共情不仅可直接预测助人意愿,也可通过个人痛苦间接负向预测助人意愿或通过同情间接正向预测助人意愿,即个人痛苦与同情在共情对助人意愿的影响起双重中介作用。情绪调节可直接预测助人意愿,还可通过间接预测同情增加助人意愿,同情在情绪调节对助人意愿中起部分中介作用。(4)情绪反应对助人意愿及信息加工影响:在欺凌事件中,愤怒启动下第一阶段动态刺激加工过程的助人意愿最高,高兴启动下整体动态刺激加工过程对助人意愿皆有不同程度影响;在情绪方面,愤怒情绪下的助人意愿显著高于高兴情绪;眼动加工和助人意愿方面,一个欺凌者时,无旁观者情境下的助人意愿与眼动指标显著高于有旁观者,多个欺凌者时,无旁观者情境下助人意愿和眼动指标显著低于有旁观者。综上结果得出如下结论,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仍然较为严峻,而在相对严重的欺凌情况下,人们往往会产生较大情绪反应和较低助人意愿;在不同的欺凌情境探究中发现旁观者效应同样存在于校园欺凌事件中。另外,共情,有效情绪调节和同情对助人意愿具有显著正向的影响。最后,在动态刺激加工过程中,愤怒情绪下的助人意愿显著高于高兴情绪。本研究得出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欺凌事件中的助人意愿研究,为中小学校园的行为发展研究注入了新的研究,对于校园欺凌事件中激发助人意愿和情绪调节方面的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际研究结果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