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从粗放外延式扩张向精细内涵式发展推进的转型期的到来,历史城市的更新和发展成为新的研究课题。与此同时,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观点也逐渐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观点强调将多个文化遗产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重视文化遗产间的互动关系。西安市及咸阳市是著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作为研究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基于关联视角对研究区国保单位的关联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从粗放外延式扩张向精细内涵式发展推进的转型期的到来,历史城市的更新和发展成为新的研究课题。与此同时,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观点也逐渐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观点强调将多个文化遗产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重视文化遗产间的互动关系。西安市及咸阳市是著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作为研究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基于关联视角对研究区国保单位的关联性进行了梳理,研究目的一方面是对研究区国保单位的空间关联性进行解析,另一方面也为历史城市国保单位的“整体性保护”规划提出策略和建议。在明确了相关概念和相关研究进展后,文章采用了平均最近邻分析、核密度分析、全局空间自相关及空间权重矩阵等方法,从空间分布格局和属性关联结构两方面对研究区国保单位的关联性进行探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基于关联性视角的研究区国保单位“整体性保护”规划及相关建议。文章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是陕西省国保单位集中分布“西北——东北”折线带上的重要折点。全局自相关结果显示,西安市灞桥区、新城区及雁塔区与渭南市蒲城县、澄城县及合阳县均呈现出国保单位分布数量越多的区县在地理位置上的距离越近的“高值-高值”聚类的空间分布特征;商洛市镇安县、旬阳县与安康市平利县呈现出国保单位分布数量越少的区县在地理位置上的距离越近的“低值-低值”聚类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延安市宝塔区出现了宝塔区内国保单位分布数量为高值,但周边区县分布为低值的“高值-低值”空间分布异常;在延安市黄龙县、咸阳市秦都区出现了黄龙县、秦都区范围内国保单位分布数量为低值,但周边区县分布为高值的“低值-高值”的空间分布异常;(2)研究区国保单位呈现聚类分布,且以西安市钟楼、鼓楼附近为中心的“三圈层”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区国保单位的平均最邻近距离约为6km,陕西省此距离约为9km;研究区国保单位在空间分布上的聚类现象在观测距离范围约为38km时最为显著,陕西省此观测距离范围约为120km;(3)研究区国保单位分布的热点区域为西安市灞桥区、未央区及雁塔区,国保单位分布的冷点区域为咸阳市永寿县及乾县;(4)研究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历史时期的国保单位数量最多,空间上有“点——线——面”的分布特征,且密集区内国保单位呈现以大雁塔为中心向外逐渐核密度降低的空间分布特征。(5)基于相关研究成果制定研究区国保单位的“整体性保护”规划,并对历史城市的更新发展提出了尊重城市精神文化、考虑城市遗产关联布局及关注城市遗产空间格局的三点建议。文章的相关研究结果揭示了研究区国保单位的空间分布格局,初步探索及构建了研究区国保单位的属性关联结构。国保单位关联网络的构建有利于深化对研究区文化遗产整体价值的认知,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对历史城市文化资源的梳理和整合有利于彰显历史城市的文化特色,有利于激发历史城市的内在活力。
其他文献
利用野生和家栽中国黄连的幼叶、花葶、花蕾等,接种在含有2,4-D(1mg/L)、KT(1mg/L)、NAA(1mg/L)、琼脂(0.75%)、蔗糖(3%)的6·7-V、ER、MS培养基上,在22±1℃条件下进行暗培养45~55天,诱导出愈伤组织,其中以6·7-V培养基诱导频率较高,ER次之,MS较少,不同外殖体和接种时期的愈伤组织诱导频率亦不相同。幼叶与其诱导形成的愈伤组织次生代谢产物均含有小柏碱
近年来,我国草地毒草化日益严重,黄花棘豆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使其成为草原优势物种。课题组前期的研究表明黄花棘豆具有极强的抗旱能力,通过对干旱处理的黄花棘豆转录组数据分析显示OoABF2与OoLEA3基因显著上调表达,但其调控机理尚不清楚。因此本文以OoABF2和OoLEA3两个抗逆相关基因为研究对象,对二者的抗旱功能与调控关系进行解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F3代转基因拟南芥OoABF2-OEs
随着西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跑道等基础设施建造于黄土地基之上。由于黄土存在比较明显的蠕变特性,极易产生变形沉降甚至倒塌等工程问题。因此,分析黄土流变的内在机理,对黄土地基处理、基坑开挖和边坡加固等具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指导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依托,以延安新区黄土高填深挖工程为背景,采用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应力路径下黄土的蠕变
黄土的压缩变形问题严重影响着黄土地区的工程建设以及安全运营。延安新区“填沟造地”工程建设于黄土地区,其填筑高度高、填方面积大,在堆载和水的作用下易发生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以及边坡的变形破坏。本文以延安新区Q3黄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压缩固结试验、湿陷试验得到黄土在不同浸水时长下的工程力学性质。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压汞法、能谱分析等多种测试技术获得黄土在不同浸水时长下矿物成分和微观结构的变化特征,具体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教育的需求也由过去的“有学上”转变为如今的“有好学上”。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构建覆盖率高,服务性强和满足人民需求的教育设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促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是我国长期追求的目标,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有助于教育的公平发展。在此背景下,为解决我国教育规划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优化城市学前教育资源的配置均等化,
作为构建大遗址文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遗址区村落的文化空间建设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导致了遗址区村落与大遗址本体之间在物质空间上缺乏统一性,文化上存在割裂。因此本文以陕西省咸阳市乾陵村为例,试图通过文化空间理论及相应的规划手段解决遗址区村落与大遗址发展之间不均衡不协调的问题,为遗址区村落的发展提出建议。本文首先运用文化空间理论对乾陵村文化空间进行解构,提出乾陵村文化空间演变机制。并以文化空间理论为基
“西部大开发”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黄土高原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实际作业中往往伴随有各种各样的建筑用地问题,例如:地基的不均匀沉降、路基的塌陷、道路的变形等。而对黄土动力学特性的深入研究对指导该地区的实际工程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地震诱发黄土滑坡灾害效应与风险”课题,以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夏家大路的黄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的GD
镇域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桥梁,也是国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空间单元。镇域聚落体系优化是实现乡村振兴,推动村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举措。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力量的关键。基于产业发展的镇域聚落体系优化研究对镇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商洛市大荆镇为研究区域,以镇区及周边(聚落)村庄为研究对象,从空间相互作用视角出发,采用引力模型对大荆镇聚落体系进行研究和理解,从产业发
宁明盆地古近系泥岩埋深浅,具有遇水泥化、膨胀、崩解的特性,对基础工程的建设和运营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防治宁明泥岩造成工程地质灾害,对宁明盆地古近系泥岩开展试验研究。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基本物理特性试验对宁明泥岩进行分类;对试样进行增湿干湿循环试验、通过微米CT试验研究泥岩内部的裂隙发育特征;通过浸水干湿循环试验研究崩解物的级配的影响因素;通过X射线衍射试验、扫描电镜试验结合崩解特征探讨宁明泥岩的
20世纪中期,西方世界城市与工业经历了空前规模与超速的变革,无节制的快速生活不仅没有提高生活质量,其本身却成为城市问题的根源所在。慢城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以维护城市地方特色和提高城市物质及人文环境、居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迅速从欧洲蔓延至全球范围。我国慢城建设通常借助旅游开发来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展现地方文化特色,通过打造慢旅游项目为生活忙碌的人群提供宜居且适合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华阴市是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