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抗日战争无论是在世界历史还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其重要历史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中国社会中民族矛盾与多种次要矛盾交错并行,国人生活也面临着深刻变革。而对于中国共产党发展及其革命事业而言,在抵御民族侵略中,如何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引下,动员占人口半数的妇女参与到民族革命中来这一革命议题开始走向历史舞台。但结合现实发现,当时的中国妇女中农村妇女占了其人口的大多数,她们长期居于信息闭塞的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无论是在世界历史还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其重要历史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中国社会中民族矛盾与多种次要矛盾交错并行,国人生活也面临着深刻变革。而对于中国共产党发展及其革命事业而言,在抵御民族侵略中,如何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引下,动员占人口半数的妇女参与到民族革命中来这一革命议题开始走向历史舞台。但结合现实发现,当时的中国妇女中农村妇女占了其人口的大多数,她们长期居于信息闭塞的农村,如何动员她们参与抗战斗争中成为了重要的革命议题。而《解放日报》作为当时中共在抗日根据地的唯一机关报,自然承担起动员妇女抗战的重要使命,并在相关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创刊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期间,《解放日报》发表的妇女动员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把握抗战时期党的妇女工作史,以此为基础,借助新闻报道对延安《解放日报》进行妇女动员的内容与策略进行分析,试图解答以下问题:延安《解放日报》从哪些方面进行妇女动员?如何通过新闻报道将妇女动员起来参与抗战?其动员策略对新时代的妇女动员工作有何启示?文章计划分为以下六部分进行论述。引言,首先说明本文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并对国内有关延安《解放日报》与妇女动员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介绍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予以说明。第一章,通过阅读相关著作与论文,对延安《解放日报》妇女动员相关报道情况进行概述,并对妇女动员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整体把握与分析,论述《解放日报》在抗战时期的特殊历史语境中进行妇女动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二至四章,对收集到的新闻史料进行内容分析,从延安《解放日报》相关妇女动员报道中选取部分典型文章,以史料与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别从文化动员、生产动员、军事动员三个维度对《解放日报》的妇女动员报道进行研究和总结。第五章,从延安《解放日报》妇女动员相关报道的报道内容与方式两方面入手,探究该报刊如何将妇女动员起来参与到抗战当中。第六章,在前文详细论述的基础上,总结延安《解放日报》妇女动员的历史价值,分析此次动员对抗战胜利与妇女解放的意义,并提出对新时代妇女动员的现实启示。结语,对以上探究结论作出梳理和总结,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和今后为完善进一步研究努力的方向。
其他文献
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旅游业稳定持续增长,旅游业的持续增长为我国酒店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海南作为旅游省份,旅游业是海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郑重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随着海南国际自由贸易港的推进,三亚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城市,其旅游市场一直处于海南省领先地位,三亚各个湾区核心产业之一就
培养法律英语人才是建设高质量涉外法治人才队伍不可或缺环节。虽然关于人才培养路径文献丰富,但对人才培养主体的法律英语学习者的实证研究却较少。在二语习得领域中,动机与自主学习能力是影响语言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探究法律英语学习中的这两个变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D?rnyei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以及徐锦芬等人对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的归纳,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探索法律英语学习情境中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与自主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不同媒介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但也让城市形象更为具体的呈现在人们眼前,对一个城市的了解更为客观、全面。城市旅游形象作为城市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影响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城市旅游研究领域中城市旅游形象作为热点问题,因此,城市形象构建成为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尤其在当前信息技术背景下各地注重运用新的媒体和手段塑造和传播旅游形象,三亚
数字法治政府建设势在必行,其既符合人类文明的演进趋势,又契合国家发展的战略趋势,同时切合社会需求的现实趋势,是时代的必然产物。但数字法治政府建设仍面临诸多困境,集中表现为客观上要实现数字、法治及政府三者的有机融合,主观上要经历两个阶段的思维跃迁。通过基本价值、公众权利、政治学三个维度的剖析,发现上述困境背后蕴含着价值冲突、权利悖论、治理张力等法理症结。对此,应从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的治理实践、制度建设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的伟大戏剧之一《三姐妹》于1901年在莫斯科大剧院首次上演后即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以《三姐妹》及其两部女性主义改编剧,即美国剧作家贝丝亨利的《心之罪》和英国剧作家汀布蕾克·韦滕贝克的《破晓》为切入点,以琳达·哈钦的改编理论和理查·道金斯的模因论为理论支撑,揭示通过创造性地改编《三姐妹》中的模因,亨利和韦滕贝克展现了她们对经典的不同解读;并剖析了她们对英美女性在20世
2001年的“宪法司法化第一案”齐玉苓案以及2008年年底最高人民法院齐玉苓案批复的废止促使宪法学界对宪法司法化问题的讨论进入高潮。但是此前的学术研究主要立足宪法学视角,对于案件性质判断、法律适用的选择以及批复类司法解释的运用等细节性问题仍存在较大的斟酌空间和研究空白。因此,本文将不再局限于宪法司法化的传统角度,而从案件的实际解决视角,探讨部门法条文以及批复类司法解释的应用,对这一经典的司法案件进
欧洲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个人主义思潮的流行,为新的财产权理论提供了生长土壤,16、17世纪,神圣罗马帝国开始衰落,民族国家方兴未艾,新大陆的发现和近代科学的崛起,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海洋贸易兴起,海外殖民掠夺成为欧洲列国的国家事业,以欧洲文明为主导的国际秩序滥觞于这一时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全新的财产权思想应运而生,而这一漫长的思想路程,几乎是从格劳秀斯关于财产权理论的论述作为起点。本文第一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薪酬差距过大、福利待遇不足、同工不同酬问题等群体性事件频发,这一系列民生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为充分调动劳动要素的生产积极性,保持企业持续发展的竞争力,纾解职工与企业的劳资矛盾,缓和社会不同收入群体的心理落差感,因此探究企业薪酬公平和员工福利的公平性、合理性与和谐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利用世界
中国宗教问题的特殊、复杂等属性使宗教工作在整个党和国家的工作全局中占据特殊的重要地位。当前,宗教工作开展的主要途径仍然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当前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继续加强对宗教工作的相关研究,进一步推动宗教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同时也是实现宗教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渠道。当前学界关于宗教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宏观层面对相适应的理论内涵、实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