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肝细胞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各种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患者均可能发生肝细胞癌,尤其是慢性乙型肝炎及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我国是乙肝大国,据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显示我国近2000万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而世界上每年有45%的新发肝癌病例发生于我国。对于如此庞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病群体,如何对肝癌的发生进行预测,从而早期发现肝癌并进行临床干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各级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关心的问题。既往研究表明肝癌的发生与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硬化有密切的关系。自2003年问世以来,瞬时弹性测定技术可以快速、准确评价肝脏纤维化程度已被大多数研究所证实。近年来有研究发现瞬时弹性测定可以在慢性丙型肝炎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评估肝细胞癌的发生风险,但对于瞬时弹性测定评价甲胎蛋白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癌发生风险的研究还尚未见报道。本病例对照研究拟讨论瞬时弹性测定在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肝细胞癌发生风险的作用。研究对象1.纳入2012年10月至2015年2月期间,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科或肝胆外科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计463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同时患有肝细胞癌的患者为病例组,共194例(男性168例,女性26例);经2次(进入研究时及6个月后)超声检查肝内均无肿瘤占位性病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对照组,共269例(男性204例,女性65例)。2.纳入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期间,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科或肝胆外科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计334例,进入研究时所有患者甲胎蛋白检查均为阴性。其中慢性乙型肝炎同时患有肝细胞癌的患者为病例组,共81例(男性72例,女性9例),经2次(进入研究时及6个月后)超声检查肝内无肿瘤占位性病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对照组,共253例(男性192例,女性61例)。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瞬时弹性测定检查,并在检查完成1周内抽血化验,检测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白蛋白、甲胎蛋白和血小板计数,并计算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小板计数的比例指数(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toplateletratioindex,apri)。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癌发生的风险因素。将肝硬度值进行层次划分,并计算各分层中肝细胞癌发生的分层特异度似然比(stratum-specificlikelihoodratio,sslr)。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8.0软件。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病例组患者的年龄、肝硬度值、甲胎蛋白及apri比对照组高,而病例组患者的白蛋白及血小板计数比对照组低;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中,病例组患者中男性居多数。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年龄、男性、甲胎蛋白阳性、log10(肝硬度值)是肝细胞癌发生的独立性危险因素,其比值比(oddsratios,or)值分别为1.049、2.443、135.319、3.141。3.按照肝硬度值﹤10.0kpa、10.1~15.0kpa、15.1~25.0kpa、﹥25.0kpa,将肝硬度值划分为4个层,每一层的sslr分别为0.57、1.20、1.49、2.48。4.甲胎蛋白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病例组患者的年龄、肝硬度值比对照组高,而病例组患者的白蛋白比对照组低;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中,病例组患者中男性居多数。5.甲胎蛋白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年龄、男性、log10(肝硬度值)为肝细胞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053、2.432、6.803。6.甲胎蛋白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把患者的肝硬度值按照﹤10.0kpa、10.1~15.0kpa、15.1~25.0kpa、﹥25.0kpa,将肝硬度值划分为4个层,每一层的sslr分别为0.67、1.02、1.44、3.98。结论1.患有慢性乙型肝炎同时患有肝细胞癌的患者具有较高的年龄、肝硬度值;具有较低的白蛋白;合并有肝细胞癌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男性占人数比例较大。2.年龄、男性、甲胎蛋白阳性及肝硬度值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其中甲胎蛋白阳性是最强的危险因素。3.在甲胎蛋白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年龄、男性及肝硬度值是发生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其中肝硬度值是最强的危险因素。4.肝硬度值越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癌的发生风险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