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第一部分血流向量成像技术对正常人左心室涡流状态的评价
目的:应用超声血流向量成像(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对正常人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左心室涡流状态进行评价,评估VFM技术用于分析左心室内涡流状态的可行性,验证正常人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左心室涡流变化特征。
方法:30名正常人接受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连续四个心动周期的标准心尖三腔心切面彩色血流动态图像,应用VFM技术进行脱机分析,测量心动周期各时相左心室内漩涡的横向位置、纵向位置、横径、纵径、面积,漩涡最大流量、漩涡强度,观察左心室内涡流变化特征。
结果:
(1)等容舒张早期极少数正常人于二尖瓣前叶下方可见短暂的小漩涡,随即消失。绝大部分正常人未捕捉到。
(2)舒张早期(快速充盈期)于二尖瓣前后叶瓣下可见两个小漩涡,但前叶下方的小漩涡出现率较高,舒张中期(缓慢充盈期)显示左室腔内一个大漩涡,舒张晚期(房缩期)二尖瓣前叶下方可见一个漩涡,部分人在二尖瓣后叶下方也可见一个很小漩涡。
(3)等容收缩期,靠近二尖瓣前叶下方左室流出道内出现一个小漩涡,射血早期,此漩涡位置更靠近二尖瓣前叶,漩涡纵径缩短,面积缩小,强度增大。随后漩涡逐渐减小至射血中期消失。射血晚期:部分正常人在左室心尖可见一个短暂的小漩涡。
(4)所有正常人射血期主动脉瓣周可见漩涡。
结论:(1)VFM技术可用于量化正常人左室内涡流状态;(2)VFM为研究涡流,评价心腔内血流结构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论文第二部分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左心室涡流变化
目的:应用超声血流向量成像(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对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患者左心室心动周期各时相涡流变化进行初步分析,探讨DCM患者左心室内涡流变化特征,进一步验证VFM技术在评价左心室涡流状态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应用VFM技术对30名正常人和20名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进行研究。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有关左室心功能参数,包括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舒张末容积(end diastolic volume,EDV)、收缩末容积(end systolic volume,ESV)、每搏量(stroke volume,SV)、舒张期二尖瓣口血流峰值速度E峰和A峰,侧壁二尖瓣环处舒张期运动速度e峰和a峰等。采集连续四个心动周期的标准心尖三腔心切面彩色血流动态图像,应用VFM技术进行脱机分析,测量心动周期各时相左心室内漩涡的横向位置、纵向位置、横径、纵径、面积,漩涡最大流量、漩涡强度,比较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
结果:
(1)在心动周期各时相,二组在漩涡中心的横向位置上均无统计学差异;在漩涡中心的纵向位置上,在等容收缩期、射血早期、舒张早期、舒张晚期,DCM组表现为二尖瓣前叶下方的漩涡更靠近心腔中部及心尖方向,但在舒张中期,表现为无统计学差异。
(2)DCM组在心动周期各时相,漩涡大小(横径、纵径、面积)均大于对照组。
(3)在舒张早期,DCM组漩涡最大流量大于对照组,漩涡强度低于对照组;在舒张中期(缓慢充盈期),DCM组漩涡强度低于对照组,而漩涡最大流量无统计学差异,;在舒张晚期(房缩期),DCM组漩涡最大流量大于对照组,而漩涡强度无统计学差异。
(4)在等容收缩期及射血早期,DCM组漩涡最大流量大于对照组,而漩涡强度低于对照组;
(5)在等容舒张期,左心室内可见明显的漩涡。
(6)VFM技术测得的左室漩涡参数与常规性心功能指标相关性良好。
结论:(1)VFM技术可客观反映DCM患者左心室内涡流变化;(2)VFM技术可以客观的描述心腔内的血流结构。
论文第三部分血流向量成像技术研究左心室内涡流与二维组织追踪技术研究左室心肌扭转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使用非侵入性技术探讨左室内流体动力学状态与心室壁心肌的机械力学状态的相关性,为临床更全面的评价心功能状态提供依据。
方法: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和二维组织追踪(two-dimensional tissue tracking,2DTT)技术对30名正常人和20名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进行研究。采集连续四个心动周期的标准心尖三腔心切面彩色血流动态图像,应用VFM技术进行脱机分析,测量心动周期各时相左心室内漩涡的横向位置、纵向位置、横径、纵径、面积、漩涡最大流量、漩涡强度。采集胸骨旁左室短轴基底水平和心尖水平切面二维动态图像,应用2DTT技术进行脱机分析,测量基底和心尖水平的心内膜下心肌及心外膜下心肌的旋转角度,周向应变,径向应变,计算左室整体扭转角度及扭矩,探讨二者的相关性。
结果:应用VFM技术测得的左室内涡流状态参数与应用2DTT技术测得的左室壁心肌的扭转运动参数的相关性良好。
结论: VFM技术和2DTT技术可联合应用,为临床全面的评价心功能提供更多、更可靠的客观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