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态空间能力是指判断一个运动客体要到哪里去以及何时到达目的地,是个体对运动元素的反应和处理,是空间能力研究的新取向。在回顾文献的基础上,论文通过实验研究和相关研究,比较系统地考察了飞行员在运动客体动态空间表征建构上的优势,探讨了影响动态空间表征建构的客体因素和背景因素以及动态空间能力对飞行员飞行绩效的预测。研究1考察了相对到达时间任务(RAT)的客体影响因素和飞行员的认知加工优势。实验1a采用Pelleggrino的相对到达时间判断任务探讨了民航飞行员、飞行学员和普通大学生的动态空间能力的加工水平。结果发现:在客体运动特性上,所有被试均对显示屏上(X轴)从左到右(西→东)的运动客体的判断(反应速度、反应准确性)都好于从右到左(东→西)的任务判断。相对于其余两组,在动态空间距离判断任务上,飞行员的优势体现在从右到左的运动客体判断上。在相对到达时间判断任务上,飞行员在从左到右和从右到左方向上都有绝对优势。而飞行学员在动态距离判断任务中,判断绩效好于大学生并集中体现在传统的从左到右的任务加工上,说明现有飞行学员选拔在一定程度上对参选者的数量判断任务的加工水平进行了筛选。在相对到达时间判断上,飞行学员的判断成绩和大学生比无优势且低于飞行员,说明了选拔没有重视和引入该任务的检测。实验1b采用了自创设的相对到达时间任务(RAT)的变式进一步考察了该任务的客体影响因素,并同时探讨了飞行员的加工优势。发现客体大小-速度高低结合因素影响相对到达时间判断,即大客体高速行驶而小客体低速行驶时他们的相对到达时间更易区分。同时发现客体运动方向影响相对到达时间判断,与两眼视线有一定夹角的运动方向会使运动时间判断更难。就飞行员和对照组比较看,飞行员判断绩效好,并且这种优势更体现在与两眼视线方向不一致的运动方向,飞行员对两个运动客体相对到达时间的判断已经能够脱离客体大小与方向因素的影响。研究2探讨了背景因素对相对到达时间任务(RAT)的影响,并研究了飞行员的加工优势。结果发现,改变客体之间性质的不均匀空间背景下判断绩效差于均匀空间下的一般视觉噪音条件,与无背景条件比有背景条件均不利于判断。在人员对比上,实验发现在任何一种背景条件下飞行员的判断绩效均好于控制组,说明飞行员对两个客体相对到达时间判断的优势。虽然在不均匀空间中飞行员的判断绩效也受到了影响,但控制组在不均匀空间下对运动客体的相对运动时间判断更难。与控制组比较,飞行员易于从视觉噪音和不均匀空间条件下提取目标客体的运动信息。研究3用自创设动态空间定位任务检验了飞行员和控制组即时动态空间表征的建构质量。发现了飞行员在动态空间表征的定位反应中的优势,通过控制反应前间隔时间发现动态空间表征质量会随着时间而降低,这种影响对控制组更大。研究4采用空间定向动态任务修订版(SODT-R)对飞行员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在五个反应变量指标中,发现飞行员在对运动客体的方向控制上好于对照组,表现在快速掌握方向控制操作并及时调整客体的运动方向。飞行员用于权衡操作的反应潜伏时间更长,在操作过程中反应频率更少。结果显示飞行员在空间任务上的高定向能力表现为在完成任务时的动态掌握的整体权衡策略。研究5运用动态视觉空间工作记忆任务(BFT)探讨了飞行员和对照组的动态空间工作记忆特征,发现了飞行员对运动客体运动轨迹的动态工作记忆的整体性知觉-记忆-识别上具有优势。在完成运动轨迹的动态工作记忆时,飞行员更多采用整体策略,控制组更多采用局部/片断策略。研究6通过考察飞行员动态空间能力与其飞行绩效的关系,探讨了动态空间能力对飞行技能的预测。发现飞行技能评定越高的飞行员在动态空间定位任务中错误数更少,在动态空间定向任务中反应潜伏时间越长、反应频率更少,在动态空间工作记忆任务中反应正确数更多。五个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了飞行员在合并刺激元素、整合客体表征转化为整体表征时具有优势,这种整合优势在研究1、2、3中表现为即时表征的建立,在研究4、5中表现为延时表征的形成。而研究6的结果反映出了高飞行技能飞行员在情境意识上的优势。作为对研究发现的总结,本文提出运动空间中的“即时动态空间表征”的概念,表达个体对运动空间即时的客体之间位置关系和数量/距离关系的准确清晰的整体性掌握;提出“延时动态空间表征”表达个体对运动客体的运动轨迹表征的整体掌握。本文还总结了飞行员动态空间表征建构的优势模型,指出飞行员动态空间表征建构的优势表现在即时动态空间表征和延时动态空间表征两个方面,飞行员在动态空间表征建构中的优势可归为其情境意识决策优势。本文研究结果对建立航线飞行员选拔与训练模型有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