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产业及其就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海洋就业人口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主体部分,是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另一方面,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又可以扩大海洋就业人口,对解决就业问题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的理论及研究现状基础上,借鉴计量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揭示海洋产业结构的演进特点。基于沿海11省、市(不含港澳台)2002~2014年的相关数据,利用“三轴图”和“重心模型”对海洋产业就业的演进轨迹进行时空分析,再利用对数平均Divisa模型探讨了经济、结构和技术因素对海洋就业演进的影响,旨在为沿海地区海洋产业与就业协调发展进行科学规划。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与全国和陆域产业相比,海洋产业发展效益好,吸纳就业潜力大,拉动就业人口增长的优势明显,但海洋产业部门之间差异性较明显。其中海洋渔业依然是吸纳就业的主力,海洋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使其逐渐成为海洋产业就业增长的主要推力。第二产业由于技术密集、技术门槛高的特点,对就业的推动作用较小。新兴产业中,海洋化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等就业弹性较高的行业,对海洋产业就业拉动作用较大。新兴海洋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明显大于传统海洋产业,就业人口逐渐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流动,强化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就业效应。第二,从时间演进特征来看,海洋产业就业结构演进轨迹与配第-克拉克定理有一定差异;海洋产业结构与其就业结构均存在波动幅度大、稳定性差的特点,说明海洋产业中新兴海洋产业比重低,传统海洋产业比重高,受自然地理及经济波动影响较大;海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仍然是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力。第三,从空间演进特征来看,我国海洋就业重心与海洋经济重心分布不平衡,且海洋经济分布的不平衡性要明显大于海洋就业人口分布;从偏移方向来看,海洋就业重心主要是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偏移;而海洋经济重心则是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偏移;从区域分布来看,海洋就业重心和海洋经济重心主要位于长三角地区。此外,2002-2007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进而带动就业人口的短期集聚;而珠三角地区极化格局明显,我国海洋经济呈现“东北强西南弱”的发展格局。从偏移幅度来看,海洋经济重心的偏移幅度要明显大于海洋就业,二者之间的偏离程度在不断加大。第四,经济效应是海洋产业就业增长的主要因素,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是抑制海洋产业就业增长的主要因素,三个因素共同影响海洋产业就业人口变化。经济效应是我国海洋产业就业的稳定推动因素,结构效应波动最大,对海洋产业就业变化冲击作用较大,技术效应居于二者之间,是影响就业变化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