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地表感热的年际异常变化及其对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推进的影响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shou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分析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和青藏高原地表感热这两个重要系统的自身变化及相互影响。首先根据过程透雨的标准,描述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推进过程,并讨论了其基本气候特征;高原地表感热方面,利用卫星结合野外科学试验站资料对高原地区地表热力输送系数(Ch)进行了参数化,结合70个常规气象台站的地面观测资料,计算了1982-2012年各月逐站的地面感热强度序列,并与现有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接着讨论了地面感热的基本气候特征及其异常年际变化的可能原因。并建立了可以定量反映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强度的指数序列(ISH),并研究了其对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爆发和推进的影响。经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东亚副热带夏季风三月中下旬在江南地区爆发,海平面气压差在江南地区所在纬度带发生明显的冬夏转变。随后季风向北呈渐进式推进,7月中下旬到达北边缘位置。当副热带夏季风爆发偏晚时,向北推进的速度较快(沿海地区较为明显),北边缘位置偏北。(2)青藏高原Ch值空间上呈西低东高的分布型,冬(夏)半年Ch值较小(大),变率也较小(大);结合地面台站资料,计算得到1982-2012逐站逐月的地面感热序列,与NCEP-DOE和YK资料对比发现:YK资料数值上明显偏大,但是量级相同且年际变化基本一致。NCEP-DOE在大尺度空间分布和均值上表现一致,但是分辨率较低,且年际变化明显不同。(3)高原地面感热呈西高东低的分布型,年内呈单峰型变化,其年际变化在冬季主要响应于地气温差的变化,夏季则受地面风速影响较大;由于风速减小趋缓,地气温差增大,感热的变化趋势在2003年前后由减弱转变为增强趋势。通过SEOF方法,确定高原感热变化的关键区,选取了囊谦、日喀则、班玛、稻城为4个代表站建立了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强度距平指数(ISH)。(4)高原冬季(1月)感热偏强时,副热带夏季风爆发时间偏晚,季风推进较快,北边缘位置也偏北,到达北边缘的时间偏晚;春季感热偏强时,对季风爆发时间无明显影响,但是会使得季风推进加快,季风推进到东北地区的时间偏早。
其他文献
由于条件限制,一些地区的气象观测数据常有缺失现象,为获得完整的天气数据,需运用天气数据生成技术生成一定尺度的天气要素时间序列。天气数据生成模型是天气数据生成技术的产物
二次有机气溶胶(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SOA)会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气候变化与危害人类健康,其形成过程的研究是大气化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城市大气中,甲苯是含量
学位
对青藏高原地区地表辐射能收支的研究是青藏高原边界层物理和陆面过程研究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而准确地测定地表反照率及其变化规律是其关键之一。基于中日合作项目“亚洲
本文利用55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冬半年和夏半年北半球大气遥相关型及其与气候平均温度场之问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1)、在冬半年,北半球大气遥相关路径呈现明显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SCSMEX科学试验资料以及高分辨率TBB资料等,通过理论分析及动力诊断等方法,围绕“东亚热带一副热带季风活动特征及其与热力强迫的关系”这一主题
基于TOA(time of arrival)方法的闪电VHF(very high frequency)辐射源定位系统由多个VHF辐射观测站组成,根据辐射脉冲到达测站的时间,应用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得到辐射源随时间变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