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梗死的致死、致残率很高,而我国是全世界脑血管病病死率最高的国家。脑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对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临床危险性不仅在于粥样斑块占位引起的颈动脉管腔狭窄,从而导致远端血管的血流灌注降低;更重要的是斑块内部出血、坏死及结构不稳定性,致使斑块容易破裂、脱落,形成栓子栓塞远端血管导致脑供血不足甚至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的存在延长了脑梗死患者的住院时间,使患者的预后恶化,影响生存质量。因此,判定斑块的稳定性对指导临床用药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多普勒超声通过观察斑块的回声来判断斑块的稳定性。当然,不同检查者通过观察斑块的回声对斑块进行分类时必定存在主观性,不仅受到临床经验的影响,而且仪器设备的水平和对仪器的调节也会对判定结果有影响。ARFI是新一代的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其是通过剪切波速度大小定量的评价组织弹性,较为客观。本研究选取脑梗死病人108例及同期住院的非心脑血管病人97例,检测病人的血压,血糖、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等指标,并询问、记录病人的年龄及吸烟情况。在普通超声的基础上联合ARFI技术测定各型斑块的剪切波速度(SWV),探讨ARFI技术检测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研究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并分析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目的: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成像的基础上应用ARFI技术,测量各型斑块的剪切波平均速度,从而评价不同回声斑块稳定性的差异,研究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并分析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脑梗死(CI)病人108例,男性71例女性37例,年龄29-81岁(平均58.86±10.32岁),作为观察组(NG组),非心脑血管病人(NCI)97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42例,年龄25-78岁(平均56.55±7.99岁),作为对照组(dz),两组年龄、性别比例之间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内中膜增厚>1.0mm为增厚,以内中膜局限性增厚>1.5mm并突入管腔,有较清晰的范围判定为斑块形成。根据斑块的回声将斑块分为低回声斑块(le)、等回声斑块(ee)、混合回声斑块(me)、强回声斑块(de),分别对各个斑块进行arfi技术检查,记录各组斑块的剪切波速度,并对各组剪切波速度平均值进行比较,通过剪切波速度大小分析各型回声斑块的稳定性。应用卡方检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斑块率进行比较,并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不同斑块类型分布的差异,应用秩和检验评定两组斑块强度的差异。记录病人的年龄(age)、吸烟情况(smoke),并检测病人的血压,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等(hcy),利用logisi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205人中共检出斑块188个,其中低回声斑块81个(43.09%),混合回声斑块48个(25.53%),等回声斑块45个(23.93%),强回声斑块12个(7.44%),应用方差分析可知剪切波速度(swv)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回声斑(4.71±0.39m/s)>等回声斑(2.92±0.56m/s)>混合回声斑块(2.42±0.71m/s)>低回声斑块(1.42±0.51m/s),说明强回声斑块的硬度>等回声斑块>混合回声斑块>低回声斑块。利用卡方检验得知,两组的斑块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4.83,p<0.001),观察组的斑块率(69.4%)大于对照组的斑块率(29.3%),两组斑块的构成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5.336,p<0.001),应用有序变量的秩和检验得知,两组斑块的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观察组的秩次小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的斑块较对照组不稳定。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对斑块的形成有影响(p<0.05)。将这些因素做logisitic回归分析,年龄、吸烟、高血压(hp)、糖尿病(dm)、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对斑块形成有影响(p<0.05)。结论:arfi技术测得不同回声斑块剪切波速度均值不同,由此可知arfi技术可以评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强回声斑块的稳定性大于等回声斑块大于混合回声斑块大于低回声斑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不稳定斑块更易导致脑梗死;年龄越大、吸烟、合并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同型半胱氨酸越高、超敏C-反应蛋白越高,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可能性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