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初次单侧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的不同给药方法对出血量、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膝关节功能改善等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骨一科行初次单侧TKA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02位患者符合条件(经前正中路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初次行单侧置换,并成功随访的患者)纳入本项研究,102位患者分为A组(静脉使用,同时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和B组(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及C组(没有静脉使用,同时关节腔内也没有注射氨甲环酸),各34例。在随访过程中,11例患者被剔除本实验中,其中A组31例(占34.06%);B组28例(占30.76%);C组32例(占35.16%)。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红细胞比积、术前D-二聚体(D-dimer,DD)、术前膝关节活动度以及KSS功能评分比较、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等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比较体温变化、总失血量、可见失血量、隐性失血量、D-二聚体、疼痛程度、膝关节肿胀程度及活动度等,术后三月、六月膝关节KSS、Lysholm、HSS评分。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表现,必要时行双下肢血管的多普勒超声检查。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A组的总失血量(450.16±91.74)ml,可见失血量(274.42±81.79)ml,隐性失血量(177±87.51)ml,与B组的总失血量(595.21±125.71)ml、可见失血量(308.72±82.70)ml、隐性失血量(431.72±181.19)ml与C组分别为:(818.72±231.08)ml,(379.47±97.68)ml,(431.72±181.19)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P<0.05);而A组与B组相比,总失血量、可见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比较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术后体温变化,无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P>0.05);该试验均没有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术后三月的膝关节KSS功能评分、HSS评分及Lysholm评分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P<0.05),A组及B组的评分均高于C组,但是A组与B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六月后,三组膝关节活动度及KSS功能评分无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在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静脉联合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的失血量明显低于单纯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的失血量明显少于未使用氨甲环酸的关节置换组。2.三组患者的术后体温变化无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联合应用和局部应用组的膝关节肿胀均明显小于未使用氨甲环酸的患者组,但是联合应用和局部应用之间无明显变化,同时没有增加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3.使用氨甲环酸的患者,术后膝关节KSS功能评分、HSS评分及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未使用氨甲环酸的患者,远期效果无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