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瘢痕疙瘩是整形外科较常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不清,缺乏理想的防治手段。近年来,瘢痕疙瘩的遗传特性成为新的关注点,为解释其发病机制带来新思路。单核苷酸多态性作为第三代遗传标志,在瘢痕疙瘩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2010年日本学者Nakashima发现NEDD4基因上存在一个与瘢痕疙瘩遗传倾向相关的SNP位点,而NEDD4基因编码蛋白Nedd4又与许多瘢痕疙瘩相关分子及信号通路有密切联系,并参与其调控。故我们主要针对NEDD4基因中尚未发掘的其他SNP位点进行研究,以期找到解释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的突破口。【目的】通过对临床采集的病例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探讨NEDD4(泛素连接酶E3)基因中的目标SNP位点与瘢痕疙瘩遗传倾向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为瘢痕疙瘩的致病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在对瘢痕疙瘩诊治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整形外科医师指导下,我们连续收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门诊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的汉族瘢痕疙瘩患者(病例组)及正常美容外科人群(对照组)的血液样本并提取其DNA。瘢痕疙瘩病例组纳入标准为:瘢痕高出表皮并明显超出原皮损界限,且持续侵犯周围正常皮肤组织,病程为1年以上。对照组纳入时注意询问其外伤史及家族史,对于患有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及有瘢痕疙瘩家族史的人群不予纳入。基于NCBI中SNP数据库提供的SNP位点信息,我们对NEDD4基因中的SNP位点进行筛选,最终选择了6个SNP目标位点:rs2303579、rs2303580、rs10518830、rs8032158、rs4774833、rs17819300。其中rs2303579和rs2303580位于外显子的错义编码区,rs10518830、rs4774833和rs17819300位于启动子区,rs8032158位于内含子区。在Sequenom公司的MassArrayMALDI-TOF MS技术平台支持下,我们对收集的50例瘢痕疙瘩病人样本及52例对照组样本中的SNP目标位点进行碱基类型检测。将结果通过SPSS14.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6个SNP目标位点是否与瘢痕疙瘩遗传倾向相关联。【结果】1. rs2303579和rs2303580与瘢痕疙瘩遗传倾向具有关联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rs2303579位点上,相比于携带TT基因型的人群,携带CT基因型(OR=1.56)和CC基因型(OR=2.50)的人群罹患瘢痕疙瘩疾病的可能性更高(OR>1,P=0.005);且C等位基因在病例与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与瘢痕疙瘩遗传倾向相关联(P=0.001)。在rs2303580位点上,相比携带CC基因型的人群,携带CT基因型(OR=1.38)和TT基因型(OR=2.50)的人群罹患瘢痕疙瘩的危险性更高(OR>1,P=0.006);同时,T等位基因在组间的分布差异也与瘢痕疙瘩遗传倾向相关联(P=0.001)。在相加模型分析中我们观察到,rs2303579位点上C等位基因(OR=2.49,P=0.002)与rs2303580位点上的T等位基因(OR=2.44,P=0.003)均符合相加模型的假设(P<0.05),且均在瘢痕疙瘩发病中具有危险性因素(OR>1)。此外在连锁不平衡分析中,我们发现rs2303579和rs2303580这两个位点处于强连锁状态(D’=1.000,r2=0,979)。随后对rs2303579和rs2303580进行单体型分析,结果显示当rs2303579位点等位基因为C而rs2303580位点为T时,这种单体型罹患瘢痕疙瘩的危险度较高(OR=2.72,P=0.0008);但是rs2303579为T而rs2303580为C的单体型则罹患瘢痕疙瘩的危险度较低(OR=0.37,P=0.0008)。2. rs10518830与瘢痕疙瘩遗传倾向有关联性在rs10518830位点上,相比于携带GG基因型的人群,携带CC基因型的人群罹患瘢痕疙瘩疾病的可能性更高(OR=2.44,P=0.013),且C等位基因在组间的分布差异与瘢痕疙瘩遗传倾向相关联(P=0.001)。在相加模型中,rs10518830位点上C等位基因符合相加模型的假设,在瘢痕疙瘩发病中具有危险性因素(OR=2.46,P=0.005)。3. rs8032158与瘢痕疙瘩遗传倾向性相关在rs8032158位点,相比于携带TT基因型的人群,携带CT基因型(OR=2.02)和CC基因型(OR=2.28)的人群罹患瘢痕疙瘩疾病的可能性更高(OR>1,P=0.048);且C等位基因在病例与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与瘢痕疙瘩遗传倾向相关联(P=0.012)。在相加模型分析下,此位点上携带C等位基因符合相加模型的假设,在瘢痕疙瘩发病中具有危险性因素(OR=2.01,P=0.02)。4. rs4774833与rs17819300与瘢痕疙瘩不具有相关性在本实验中,rs4774833位点(P=0.406)与rs17819300位点(P=0.669)与瘢痕疙瘩遗传易感性不相关。【结论】我们在病例对照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NEDD4基因上与瘢痕疙瘩遗传倾向相关联的新的功能性SNP位点。其中位于错义编码区的rs2303579和rs2303580位点与瘢痕疙瘩遗传倾向具有关联性。这两个位点碱基的改变能够引起下游编码氨基酸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会影响NEDD4基因编码的蛋白,最终参与瘢痕疙瘩的发病。位于启动子区的rs10518830位点也与瘢痕疙瘩遗传倾向具有相关性。由于rs10518830位于调节基因转录的区域,可能调控NEDD4基因的表达水平,所以可能参与瘢痕疙瘩的发病。最后,位于内含子区的rs8032158位点与瘢痕疙瘩遗传倾向具有相关性,但由于目前对基因内含子区的功能研究甚少,故rs8032158位点在瘢痕疙瘩发病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NEDD4基因中新发现的与瘢痕疙瘩相关联的功能性SNP位点有望解释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并提供新的防治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