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逐渐普及,网络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欺负现象随之出现。网络欺负是一种新的欺负方式,是指个人或群体利用电子通讯科技,重复的、多次的、有侵略性、有意图的攻击受害者,使他人受到伤害的行为。近十年来,各国心理学者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网络欺负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网络欺负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各种社会文化背景中,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国内有关青少年的网络欺负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大学生网络欺负现象的更少,有必要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进行一些实证探究。本研究以重庆地区四所高校660名大学生为被试,通过问卷法考察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的基本特点,从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两个方面,探讨人格、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欺负行为的影响机制,为制定大学生网络欺负的预防与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网络欺负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高的普遍性,90.2%的大学生曾经至少看过或者知道别人实施过一次网络欺负,49.8%的大学生至少对他人实施过一次网络欺负,65.9%的大学生至少遭受过一次网络欺负。取笑嘲笑是网络欺负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其次是威胁骚扰,最后是散布谣言。网络欺负发生的主要媒介为网络即时信息(QQ、微信),其次是手机短信,网络游戏也是网络欺负行为常见的媒介。2.与传统欺负不同,网络欺负发生情况与大学生学习成绩无关,这与网络欺负具有匿名性、非面对面、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等特点淡化了学习成绩这一区分指标有关。网络欺负发生情况与上网时间显著正相关,上网时间越长,网络欺负发生率越高。3.网络欺负的性别差异显著。男生无论是在旁观者视角、被欺负者视角还是欺负者视角下,网络欺负的发生率均高于女生,在网络欺负的三种表现形式及网络欺负发生媒介上,均为男生高于女生。这与国外的研究相异,说明网络欺负行为会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4.总的来说,网络欺负的年级差异不显著。旁观者视角下,大三年级网络欺负发生率高于II其他年级,这可能与大三年级个人时间较其他年级更为充沛有关,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大三年级既无适应新环境的压力,也无大二需要通过全国英语四六级或者全国英语专业四级的压力,更无大四年级找工作的压力,相比其他年级,他们可能会花更多的时间在网上,从而使得大三年级的网络欺负发生率高于其他年级。5.大五人格中神经质得分可以正向预测与网络欺负发生率,宜人性与严谨性与得分负向预测网络欺负发生率。我们应关注高神经质、低宜人性、低严谨性得分个人的网络行为6.SCL-90十个相关因子得分与网络欺负行为三个视角呈显著正相关,说明网络欺负行为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7.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活动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降低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减少大学生上网时间,进而减少网络欺负行为。同时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掌握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关注SCL-90得分偏高的学生,并建立班级心理委员,举办各种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全方面多角度提高大学生心健康水平,降低网络欺负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