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与现代化思想研究尚属分立状态,将二者贯通起来进行探索,挖掘和分析民生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特质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是具有充分可能的。晚明清初以来现代性的萌芽、中国人对资本主义的判断、早期国民党人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从各自的侧面映射出民生社会主义演生的历史境况,这一境况注定了民生社会主义无法摆脱对现代性和现代化的关注。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便将中国之前途设想为社会主义,并且不遗余力地支持对社会主义的学习与介绍。五四运动开启的新时代,使孙中山的民生社会主义产生了飞跃性发展。经过孙中山重新解释的新三民主义,与新民主主义时期革命实践的需要相契合,与后来毛泽东论述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相当接近。孙中山一方面继承了以“大同”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社会理想的积极内容;另一方面又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对其进行了改铸,从而将民生社会主义建筑在现代工业社会基础之上。在孙中山那里,中国现代性的发展与社会主义、传统大同理想有机地联系了起来,从而展现出不同于欧美现代性的另外一种面貌。民生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诉求,体现出了中国现代化选择中的深层问题,而对于西方现代性的抵抗性思考正是民生社会主义现代化诉求的基本特色。以大同理想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始终是民生社会主义的精神依托,立足于民族主体性生存是民生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对西方社会主义学说进行的批判性吸纳只是民生社会主义的一个来源,因而,民生社会主义是区别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本土形态”的社会主义。从列宁到毛泽东代表了科学社会主义对民生社会主义审视的两种不同语境,前者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俄国化审视语境,后者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审视语境。毛泽东对三民主义所做的历史肯定并非仅仅是出于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而在更深层次上与中国的大同理想传统相联系。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与新三民主义的衔接根源于它们共同的社会主义指向。民生社会主义所具有的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意蕴,展现了孙中山在现代化道路探索过程中的问题意识。这个问题意识,为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新民主主义理论进行了全面阐述,从而实现了对三民主义的理论超越。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对民生社会主义价值进行再发现的意味深长之处在于,民生社会主义与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一起,从中、西对比和理论、实践等方面构成了映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两面镜子。民生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诉求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背景,其民族主体性立场为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提供了重要鉴戒,它的探索为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提示了关注重点,因而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民族资源。民生社会主义的历史指向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