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广泛收集史料的基础上,对清一代蠲免制度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以清代前期为主。全文分四个部分。 首先,从思想的层面探讨了蠲免制度的指导思想。在国家的治理上,清政府以程朱理学为指导,逐渐确立起他们的蠲免思想:一、“政在养民,蠲租为急”,这是对儒家重农本思想的进一步实践。二、“量入为出,损上益下”,这是清代蠲免的前提条件。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政治统治的成熟,清帝还将传统帝王的“敬天爱民”,“天人感应”和教化人心风俗的政治思想转化为蠲免的奖惩举措。其蠲免思想就是通过蠲免达到其所谓帝王修德,官民相安,人心正,风俗厚的儒家理想王国。 其次,清前期诸帝大力推行蠲免,“蠲租赐复,史不绝书”,其规模和数量超迈前代。 第三,清代蠲免方式得到发展,蠲免类别扩大,出现全蠲、普蠲;在功能上,则充分发挥蠲免休养生息,培养邦本的积极作用,使蠲免的功能日益完善。除普蠲外,不同的地区,其主要的蠲免方式亦不同。这说明蠲免的实行有其复杂原因,反映了清帝蠲免并非他们所标榜的“仁政”,主要是因人民负担沉重而采取的不得已之策。 第四,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蠲免的对象、内容等先后有很大变化。尤其是在佃户减租问题上,这一制度在清代形成和发展,由于阶级矛盾,终于没能得到有效执行。统治者害怕佃户抗租,不敢发挥这一政策的积极作用,说明清政府所谓“养民”,主要是养“富民”,养地主阶级。漕粮、丁银等蠲免内容的变化,反映了清代经济的发展。蠲免制度的实际运作中,弊端很多,贫民很难真正受益。这从制度本身的原因看,主要是皇权专制,“恩出自上”,不容他人染指的必然结果。从社会环境看,则是吏治败坏的结果。 经过较全面的论述,对学者在清代蠲免制度上的分歧便十分清楚。其根源在于制度本身和清政府政治宣传的遮掩,扰乱了人们对清代蠲免制度的客观评价,便有了赞赏和否定截然对立的观点。 蠲免制度的实施对人民缓解困苦和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但有很大局限。并且,相对于地主和政府来说,贫民的受益非常有限。清初,满洲贵族通过蠲免,在民族征服和统一全国的战争中,笼络了民心,稳定了统治秩序。后期,蠲免有名无实地还存在到王朝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