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是一类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心肌炎症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多发于青壮年,是青少年及40岁以下青壮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病因之一。近年来,在我国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约为5%-15%。多种病毒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其中以柯萨奇B3型病毒(CVB3)最为多见。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本原因在于其致病机制尚未研究清楚。大量研究表明,病毒对心肌细胞的直接伤害和过强的免疫应答引起的心肌损伤是心肌炎发生的原因,其中过强的免疫应答引起的炎症反应是主要的致病原因。RNA依赖腺苷脱氨酶(ADAR1)最早作为一种RNA编辑酶被人们所认识,它可以将双链RNA中的腺嘌呤(A)6号位炭上的氨基脱掉,使其变成次黄嘌呤(I)。在细胞中,ADAR1存在两种形式,一种为干扰素诱发表达的约150KD(p150),一种为组成性表达的约110KD(p110)。最近研究发现,ADAR1不仅可以参与RNA编辑,还可以抑制干扰素分泌,影响病毒的复制。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CVB3病毒感染BALB/c小鼠,建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模型,检测整个ADAR家族的表达情况,发现仅有ADAR1p150的表达随着病毒的感染而发生变化。我们通过PEI包裹质粒,尾静脉注射的方法在感染前期调节小鼠ADAR1p150的表达情况后发现,下调ADAR1p150的表达后小鼠心脏中的病毒载量降低,心肌炎病情明显减轻,生存率提高;上调表达ADARlpl50,虽然小鼠心脏中病毒载量升高,但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降低,存活下来的小鼠心肌炎发病程度有一定的缓解。接下来我们通过改变注射质粒的时间, 在小鼠感染病毒后的中后期改变ADAR1p150的表达。我们发现下调其表达,小鼠心脏中的炎性因子分泌量增加,心肌炎病情加重,并且死亡率增高;而上调ADAR1p150在中后期的表达后小鼠的心肌炎病情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病情得以缓解。并且通过检测其下游信号通路我们发现ADAR1p150会抑制NF-K:b通路的激活从而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缓解心肌炎的病情。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我们得出结论, ADAR1p150在CVB3感染引起的病毒性心肌炎中扮演者双重角色,一是通过抑制干扰素的分泌来提高病毒载量,二是通过抑制NF-κb通路的激活来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ADAR1p150在CVB3诱导的病毒性心肌炎中是一把双刃剑,在疾病进程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