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现代交通及建筑业的发展,高能量创伤患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一般多伴有合并伤。胫腓骨远端高能量损伤骨折粉碎伴软组织严重损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治疗困难。为了避免跨关节固定给关节带来的损伤,我们研究设计了远端交叉置钉双单边外固定架治疗这种损伤。本论文主要通过生物力学试验比较此构型与环形和混合型这两种外固定架固定强度的差别,及对29例临床应用此种外固定架作为手术治疗方法的胫骨远端高能量损伤患者进行随访,分别从生物力学和临床治疗这两方面来客观的评价其固定强度和临床疗效,为胫骨远端高能量损伤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1交叉置钉法双单边外固定架固定胫骨远端骨折与其他两种外固定器械固定强度的生物力学比较我们对9根成人尸体胫骨骨骼标本制备AO4.3.A3骨折模型,分别依次采用交叉置钉法双单边静力外固定架、混合外固定架、环形外固定架进行固定,每组均进行轴向压缩和扭转试验,记录所测数据值。结果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应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2临床应用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们对32例来我院就诊的胫骨远端高能量损伤患者使用交叉置钉双单边外固定架进行治疗,其中有29例患者保留了完整的临床随访资料。患肢总共29侧,包括开放性骨折23侧,按照Gustilo-Anderson分型,均为Ⅱ型以上;闭合性骨折6侧,按照Tsherne闭合骨折软组织损伤分类Ⅱ期伤4例。采用AO/ASIF骨折分类方法,29侧中A2型7侧,A3型20侧,C2型2侧。小腿远端软组织均有较重损伤,同侧胫前肌群严重挫裂伤3例。其中合并同侧髋臼骨折1例,同侧股骨骨折10例,对侧足外伤2例,骨盆骨折、尿道断裂1例。随访期间记录不同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有无并发症及踝关节活动范围等情况。结果:1生物力学试验结果在轴向压缩测试中,骨折端的位移随着负荷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当负荷强度为500N时,环形外固定架组骨折端位移是4.106±0.014mm,双外固定架组骨折端位移是1.158±0.001mm,混合式外固定架组骨折端位移是6.027±0.137mm。扭转实验测试结果显示,扭转角度随着扭矩的增大而不断增大,当扭转角度为10Nm时,环形、双边、混合式外固定架组扭转角度分别为31.608±0.566°,25.815±1.068°,43.928±0.572°。统计结果显示在轴向压缩实验中,双边外固定架组与环形外固定架及混合外固定架组比较,分别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扭转加载实验中,双边外固定架组与环形外固定架及混合外固定架组相比,其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临床随访结果2.1骨折愈合情况29例病人均获随访5—22个月,平均13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其中Ⅰ期骨折愈合的患者有24例,Ⅱ期行自体髂骨植骨术后骨折愈合及延迟愈合者5例,均为开放伤伴有较大量骨质缺损患者。2.2踝关节功能患者术后当天即可行踝及足趾的功能锻炼,约3天后可拄拐活动,3个月左右可负重行走,一般踝关节活动良好。应用按Kofoed踝关节评分系统分别对术后患者疼痛程度、踝关节功能、踝关节活动度进行综合评分优良率为89.7%。2.3感染及其他并发症有9例患者发生钉道反应,占31%;通过加强钉道护理,应用抗生素后好转。5例发生了伤口部位的感染,为损伤较严重的GustiloⅡ型和Ⅲ型。有1例软组织感染坏死后骨外露而行皮瓣转移术覆盖创面愈合,另外4例经植皮和调整抗生素后感染控制。本组15例患者始终未发生钉道感染,29例患者没有发生骨髓炎和化脓性关节炎病例。结论:1生物力学实验结果显示,交叉置钉法双单边外固定架构型在抗轴向压缩及抗扭转方面的强度远高于环形架及混合架,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证明交叉置钉法双单边外固定架可以足够稳定的固定胫骨远端骨折。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2通过对临床患者的随访观察,结果表明交叉置钉法双单边外固定这种治疗方法固定骨折牢固可靠,骨折愈合较快,出现并发症的几率较小,而且操作简便,调整方式简单,是临床中治疗胫骨远端高能量损伤的一个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