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碳酸盐岩沉积学和成岩作用原理为基础,采用岩矿薄片、扫描电镜、粘土矿物及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下扬子地区海相地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及其对储集空间的影响、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等作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详细阐述了下扬子区主要发育的成岩作用类型及其特征,并进行了成岩环境和成岩阶段的划分;同时就研究区的主要储集空间类型及其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主要储集层的含油气性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各区样品的薄片观察将研究区的碳酸盐岩划分为亮晶颗粒灰岩类、泥晶颗粒灰岩类、泥晶灰岩类、白云岩类;而碎屑岩类则划分为石英砂砾岩类、细砂岩—粉砂岩类以及硅质岩与泥质岩类。不同岩类的三角分类投影显示,除个别时代地层样品外,研究区其他样品均表现出结晶程度较高的特点,表明受后期成岩改造作用强烈;而碎屑岩的分类投影则显示出本区碎屑岩大多富硅及岩屑矿物,具有较高的成分成熟度。
由于下扬子地区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巨大的时间跨度,以及地质历史中构造运动频繁的特征,使得该区地层的成岩作用研究极为复杂,往往是多种成岩作用旋回与效应的叠加。总体看来,本区发育的主要建设性成岩作用有溶蚀作用、白云岩化作用、压实破裂作用;而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有多期胶结作用、压实作用、重结晶作用及硅化作用等。其中溶蚀作用对碎屑岩储集层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压实碎裂作用及白云岩化作用则对碳酸盐岩储集层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观察分析及前人研究的总结,认为研究区碳酸盐岩的主要储集空间为压实破裂与构造成因的裂隙孔,同时次生裂隙溶孔等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而碎屑岩储集层的主要储集空间为埋藏溶蚀作用形成的次生溶孔。
下扬子区发育有良好的烃源岩、储集层及盖层,并由新到老的发育有四套完整的储盖组合,在合适的地质条件下有成为良好产油气层可能,因而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同时分析认为,研究区储集岩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其所遭受的成岩作用和所经历的构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