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动电视,顾名思义可以移动的电视,是相对于“固定”电视而言,是“移动”这一运动状态和“电视”这一媒介结合起来的产物。从整个科技发展史来看,本文认为一种传播媒介从固定走向移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依靠技术的发展使自己体积缩小到便于人类携带的程度,并且可以随时接受信息。第二种就是把原有的媒介与其他可移动的媒介相结合,以达到移动的目的。第一种变革方式比第二种彻底,是技术的革命,一般会导致新的传播媒介的诞生,而第二种变革方式是两种媒介结合起来的产物,产生的一般是混合型媒介。交通工具移动电视就是电视与交通工具的结合,属于第二种变革方式,是混合型过渡性媒体。 既然是过渡,就应该有过渡的方向。本文讨论的前提是:一切媒介的产生都应该是符合人类接受信息的需求,符合人类本身的特性,也就是媒介越来越朝着人类传播的自然模式发展,即一个媒体存活下来必须具备与人类特性一致的合适位置,这就是保罗.莱文森提出的媒介的人类回归理论。如何实现人类传播的自然模式的回归呢?保罗.莱文森并没有对此做出细化分析。我认为实现这种传播模式的途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渠道回归:传播渠道方面越来越人性化,体现人类的运动性;二是内容回归:传播内容方面越来越分众化,尊重个体的差异。 交通工具移动电视就是人类自然传播模式回归之渠道回归的产物。我认为渠道回归的实现是通过两种回归途径的结合实现的:一是媒传播方式日益向人类的视觉、听觉、感觉等感官及其综合体接近,使人们在固定的空间中听起来、看起来、感觉起来更像人类自然传播模式,表现形式为固定媒介。二是媒介传播方式日益体现人类的运动状态,从固定向移动趋势发展,表现形式为移动媒介。如果我们把现在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简单化、本质化,就会发现人们生活活动的方式为两点一线模式:家——路上——工作单位、工作单位——路上——工作单位、家——路上——家。纵观一下媒介在这两点一线中的发展史,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媒介在这两点一线发展极度不平衡,成动态性哑铃形状发展,也就是说两端媒介(置放在家和工作单位的媒介)发展迅速,但路上媒介发展缓慢;但是两端媒介发展到一定程度,会转向路上媒介,缓和一下两端媒介的极度发展和路上媒介极度落后之间的压力落差。但两端媒介始终比路上媒介发展的迅速,在一段时间以后,又重新造成压力落差。当两端媒介极度发展而还没有向路上媒介延伸的时候,就是压力落差最大的时候,就会出现媒介渠道场所发展的极度不平衡性的情况,即媒介渠道的过剩(两端媒介过剩)和稀缺(横轴媒介稀缺)同时并存的局面。交通工具移动电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无线电视、卫星电视、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等传统电视作为“两端媒介”在“哑铃”两端极大发展,而路上媒介还停留在听觉时代。 交通工具移动电视的出现,从公交移动电视到出租车、私家车移动电视再到机载移动电视,充分的演绎了从大众媒体到分众媒体、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的发展趋势。体现了人类自然传播模式回归之内容回归:尊重人类个体的差异。 交通工具移动电视出现之前,我国以广告经营模式为主的传统电视面临三个危机:注意力稀缺、核心群体难以锁定、受众选择(遥控器)影响和制约了媒介的传播。三个危机凸显了大众传播和高端广告投放之间的矛盾。 交通工具移动电视的出现会不会有利于这个矛盾的解决?因为公交移动电视和机载移动电视现都已初具规模,并在广告营销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而公交移动电视和机载移动电视代表了交通工具移动电视大众和分众的两端,极具有代表性,所以我们从分析公交移动电视和机载移动电视入手。 我们在香农——韦弗传播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移动电视的传播模式,并对其各个部分进行分析可知公交移动电视本质是大众媒体,拥有很大规模的流动性受众,渠道的单一性和强制性的收视环境保证广告的到达率。但是其收视环境中的噪音、拥挤程度等大大影响了传播效果,降低了节目、广告的影响力、到达率。而目前的公交移动电视运营商在具体操作上不能根据公交移动电视的特性设置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传播效果有影响。总之,公交移动电视的出现不能解决高端广告投放与大众媒体之间的矛盾。 而机载移动电视是一个分众媒体,无论从受众规模、受众质量还是收视环境,它都具有先天的优势和条件,为高端广告投放提供了一种优质的媒体。 从公交移动电视到出租车、私家车移动电视再到机载移动电视,体现了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发展的趋势,也体现了传播媒介移动化的趋势,最终体现了传播媒介回归人类自然传播模式的一种趋势。同时不同的交通工具移动电视在广告媒介市场中根据本身天然的特点和优势,占据着不同的位置。机载移动电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端广告投放和大众媒体的矛盾。但是我们必须明白,虽然交通工具移动电视在媒介回归人类自然传播模式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它们都是混合性过渡媒介,是改良性媒介,具有传统电视不能克服的弱点如仍需固定到某一位置不具有随身携带性、互动性不强等等,不能满足人类在移动中随时的信息需求,也不能完全体现人与人的信息需求差别,仅仅依靠它们不能实现人类传播的自然模式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