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的发展是一个经济体进步的基础,粮食安全是一国展开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提高农业生产力是推动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所在,而农业科技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农业技术的获得除了自身研发以外,还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渠道从别国获取。这就涉及到农业技术的国际转移,而知识产权保护则是农业技术转移的前提条件。农业技术国际转移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争端并非只是法律问题,更是技术输出国和输入国之间政治经济利益的博弈。当今世界上的农业技术国际转移一般是从农业技术实力雄厚的发达国家转移到农业生产力低下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极力主张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效地将发展中国家与先进的科学技术分离开来,既维护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又保障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和服从。关于知识产权的研究多集中于法学领域,而在为数不多的关于知识产权的政治经济分析中,针对农业知识产权的少之又少。本文力图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农业知识产权,以霸权稳定论为理论基础,来分析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政治经济因素,以及这一制度的建立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为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提供一定借鉴。霸权稳定论认为国际体系的稳定需要一个“稳定者”,而这一角色通常由经济政治实力第一的“霸权国”担任。为维持体系稳定,维护其霸权地位,霸权国往往会建立起一系列国际制度,设立相应的国际规则。在这一过程中,霸权国虽然从自己主导的国际体系中获益,但是不得不为维持体系付出高昂的成本,向盟友和国际体系提供公共物品。由于边际递减效应,霸权国的支出所带来的收益减少,其维护国际体系的能力也逐渐减弱。同时其他搭便车的国家经济政治实力不断增强,同霸权国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国际格局也随之开始调整。面对实力的衰落,霸权国采取减少公共物品供应等方式来降低维持霸权的成本。当代知识产权制度起源于西方国家,是西方国家霸权体系中的一部分。西方主导的知识产权概念和体系通过殖民、贸易、人员流动等多种途径传播到世界各地。二战之后,知识产权成为美国建立和巩固其霸权地位工具之一。科学技术发达的美国向盟国提供技术援助,巩固自己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地位。此时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并不突出。而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的经济政治实力遭受一系列打击,维持霸权体系开始力不从心。此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成为美国降低霸权成本的工具之一。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推进知识产权的建立,一方面从知识产权保护中获取大量经济收益,另一方面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打击潜在竞争对手的政治工具。本文以中美为例,分析两国在农业技术转移中的政治经济因素。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与美国在农业方面的合作。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农业市场更是向美国大开,中美农业技术合作迅速增加。美国一方面要求中国建立严格的知识产权制度,另一方面通过跨国农业公司利用中国农业技术的弱势和知识产权知识的缺乏,在中国进行“圈知运动”,占领中国农业技术高地。美国既从中获取大量经济收益,又增加了在中美关系之间政治谈判的筹码,既增强了维护霸权的实力,又削弱了潜在的威胁力量。中美的案例也反映了以西方为主导的知识产权体系在维护西方为主导的国际体系中的作用。本文第一章总结梳理了知识产权的含义、历史与现状,进而解释农业知识产权和农业技术转移,并分析二者关系。第二章介绍了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霸权稳定论,并结合该理论具体分析农业技术国际转移中的政治经济因素。第三章以中美农业技术转移为例,介绍了中美两国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基本情况,并以霸权稳定论为分析框架进行政治经济分析。最后总结全文,并提出一些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