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由于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碰撞,青藏高原发生了剧烈的隆升,在板块内形成了强烈的变形,对周缘地区的构造活动、盆地演化、环境变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关于青藏高原的构造变形模式,主要存在两种端元模型:刚性块体模型和连续变形模型。两种模式争论的焦点在于青藏高原北部上千公里的巨型走滑断裂是否可作为刚性块体的边界、以及是否存在沿断裂的高速率的块体间活动。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更加深入的断裂活动特征研究,以及更加精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碰撞,青藏高原发生了剧烈的隆升,在板块内形成了强烈的变形,对周缘地区的构造活动、盆地演化、环境变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关于青藏高原的构造变形模式,主要存在两种端元模型:刚性块体模型和连续变形模型。两种模式争论的焦点在于青藏高原北部上千公里的巨型走滑断裂是否可作为刚性块体的边界、以及是否存在沿断裂的高速率的块体间活动。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更加深入的断裂活动特征研究,以及更加精细的活动构造参数定量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向北东扩展的最前缘,是理解高原扩张的最佳场所。在此区域主要有两组断裂控制着地区的构造活动与地貌演化:一组为近东西走向的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如东昆仑断裂带、海原断裂带和阿尔金断裂带,承担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最主要的形变,是块体的主要边界断裂,近年来对于这些块体边界大型左滑断裂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另一组为北北西向的右旋走滑断裂,如鄂拉山断裂、日月山断裂,是块体内部的次级断裂,通过右旋走滑承担着块体内部的旋转剪切量,由于其规模较小,研究程度较低。对日月山断裂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北段,南段的研究十分稀少,对断裂南段的分布样式、活动时代、晚第四纪活动性等断裂特征都不甚了解。因此本文选择日月山断裂南段作为研究区,是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活动构造参数的补充。本文基于日月山断裂南段的野外考察、高精度遥感影像解译获得日月山断裂南段的断裂精细几何展布和断裂位错分布特征,在典型位错点使用无人机摄影测量影像技术获得高精度DEM,结合光释光、14C等测年方法获得年代学数据,引入蒙特卡洛模拟算法厘定了其全新世以来的滑动速率,并讨论了该断裂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中的作用。论文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日月山断裂南段存全新世活动,在日肖隆瓦、涅马日等研究区均可观察到较为明显的河流、冲沟右旋位错,以及断塞塘、断层陡坎、线性槽谷、线性脊等断错特征,这些断错特征结合地质剖面都表明日月山断裂南段是一条全新世活动的断裂。(2)日月山断裂南段从走向、地表破裂及基岩出露情况可以被分为两段:贵德段和多禾茂段。贵德段断层分支较多,走向较为复杂,主要段错特征表现为断错冲沟、河流、断塞塘、断层陡坎;多禾茂段断层走向近南北向,多发育与主断裂平行的次级断层,最显著的段错特征是断层线性陡坎、线性脊发育十分明显,沿断层发育断塞塘、闸门脊等构造。其中贵德段和多禾茂段又各可以分为三个次级段。(3)我们对日月山断裂南段晚第四纪滑动速率进行了精确厘定,利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获得了高分辨率DEM,利用LaDiCaozv2软件对断错地貌标志进行测量,采用14C和光释光测年技术,获得了 7个点位的不同阶地的年龄序列,利用蒙特卡洛模拟算法计算不同点位滑动速率,日月山断裂南段滑动速率自北向南为:常牧公社北东点位(Site1)2.03-0.27+0.32mm/yr、日肖隆瓦研究区(Site3)3.37-0.68+0.55mm/yr、做日杆研究区(Site4)2.53-0.39+0.42mm/yr、涅玛日研究区(Site5)2.69-0.38+0.41mm/yr、沃润木且给涅研究区(Site6)1.58-0.18+0.21mm/yr、扎西态日山研究区(Site7)2.13-1.19+1.15mm/yr、克彻桑拉木研究区(Site8)1.94-0.33+0.32mm/yr。(4)结合前人研究,本文综合讨论了日月山断裂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变形中的作用,认为日月山断裂与鄂拉山断裂通过右旋走滑和北东向压扁来共同吸收地壳缩短,速率结果支持“非刚性书斜构造模型”。
其他文献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一般认为存在一条以“水平传递”式连续变形为特征的祁连-海原断裂带,沿着冷龙岭断裂中段的水平走滑运动应该直接过渡到金强河断裂上,而在这两条断裂连接点东侧的冷龙岭断裂东段现今活动性应该并不突出,反映在断错地貌特征及其滑动速率应该与冷龙岭断裂中段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如果1927年古浪地震沿冷龙岭断裂中段传递到冷龙岭断裂东段而没有传递到金强河断裂,那么沿冷龙岭断裂中段和东段的构造地貌表现特
滑坡作为自然地质灾害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且具有很强的破坏力,经常会造成一些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在一些高山峡谷地区,陡峭边坡通常因失稳下滑而形成滑坡,一些大型滑坡还会堵塞河流而形成严重的滑坡-堰塞坝(堵江)的灾害链模式。本文基于云南巧家县古滑坡,对其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理进行分析,通过滑坡后缘碳酸盐胶结层的ESR测年数据确定巧家古滑坡的形成时代,并结合OSL测年数据对古滑坡的活动期次
空间大地测量技术是获取与地震、山体滑坡、冰川迁移等引起的地表形变最有效的技术之一。In SAR可以测量全部或大部分地震同震地表形变,但由于大幅度位移或强烈的地面震动引起的干涉相位失相干现象,导致In SAR无法提供破裂断层的近场位移。光学影像相关性匹配技术可以获取同震水平位移场,其所重建的水平位移场既包括近场位移也包括远场位移。因此,多源卫星影像测量能够使我们获取更多精细的同震位移,以弥补单一影像
地震引发的流体瞬态运移过程包含应力变化信息,获取地壳中的流体运移信息对于地震活动性分析和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近地表不同深度的周期性温度-时间序列,利用流体运动对振幅和相位的影响,可以获取地下流体运移的方向及流速。然而,前人的研究多利用日周期温度波动,观测深度局限于1 m以内。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基岩温度动态变化观测技术证实,基岩温度作为一个新的地球物理观测量,蕴含着浅层地壳流体运移信息,观测深度已
龙门山逆冲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2008年在龙门山中段发生了汶川地震,2013年在龙门山南段发生了芦山地震。根据余震精定位结果显示,龙门山南段的大邑次级段在两次地震中都没有发生破裂。1970年在大邑次级段前缘发生了Ms 6.2大邑地震,该次地震可能已经释放了大邑段积累的应力。上述现象表明龙门山中南段的断裂活动性存在明显的横向差异。对于龙门山中南段断裂分段的成因机制,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1)大邑
射汽岩浆喷发作用是岩浆在上升过程中遇到地下水或地表水产生水岩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火山活动,其产物为基浪堆积物和低平火山口。射汽岩浆喷发时可能会造成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对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山西大同火山区基浪堆积物主要分布于桑干河沿岸的大辛庄、乌龙峡及册田水库地区,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其下方为著名的“泥河湾组”湖相沉积物,上方被火山区东部溢流的拉斑玄武岩覆盖。区内近源相出露厚度较厚,最厚可达3
近些年来随着空间对地观测手段的发展,米级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厘米-毫米级机载Li Dar扫描数据、无人机影像数据的获取日益便捷,由此产生的DEM数据为活动构造研究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数据支持。目前研究者通过将DEM生成可视化的晕渲图、坡度图等来进行人眼目视解译识别断层分布,由于不同的数据可视化方法具有不同的成像特点,目视解译工作量十分繁重,同时也对解译者的解译经验提出了很大要求。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基于
近年来随着我国页岩气开采规模的扩大,四川盆地南部的活动构造相对稳定区出现了一系列微震和有感地震,甚至是破坏性地震。这些地震是否被工业开采所诱发,目前有研究从时空相关性给出了一些统计推断。现有研究多是从地震学和数值模拟的角度出发,本文以长宁页岩气区块为例,从形变观测角度分析了页岩气开采是否能够产生可以检测到的地面形变,分析了形变信息与页岩气开采的关系,尝试为页岩气开采提供有效的监测手段。本文首先使用
华北克拉通地处东北亚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形成演化历史最长、地质记录最完整的早前寒武纪陆块,从18.5亿年前的最终形成到2亿年前,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然而自晚中生代以来,华北克拉通发生大规模的构造变形、岩浆作用、地震活动和成矿作用,发生构造活化,岩石圈厚度、性质和热状态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失去其固有的稳定性。地震层析成像是获取地球内部速度结构的有效手段,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台网330个台站及华北科学探测台
阿拉善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接触区是华北地块西部的一个板内构造变形强烈的活动带,并位于中国大陆地震频发的南北地震带北端,接触区内发育的贺兰山断裂系统是以走滑和正断层控制形成的盆山构造。在贺兰山断裂系统内的银川断陷盆地曾发生过1739年平罗8级强震,这是由正断层活动引发的地震。通过详细探测贺兰山断裂系统内部及其两侧地块间的深部接触关系和多条断裂的深部延展特征,可以有助于理解阿拉善地块、鄂尔多斯地块以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