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华北克拉通地处东北亚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形成演化历史最长、地质记录最完整的早前寒武纪陆块,从18.5亿年前的最终形成到2亿年前,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然而自晚中生代以来,华北克拉通发生大规模的构造变形、岩浆作用、地震活动和成矿作用,发生构造活化,岩石圈厚度、性质和热状态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失去其固有的稳定性。地震层析成像是获取地球内部速度结构的有效手段,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台网330个台站及华北科学探测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北克拉通地处东北亚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形成演化历史最长、地质记录最完整的早前寒武纪陆块,从18.5亿年前的最终形成到2亿年前,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然而自晚中生代以来,华北克拉通发生大规模的构造变形、岩浆作用、地震活动和成矿作用,发生构造活化,岩石圈厚度、性质和热状态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失去其固有的稳定性。地震层析成像是获取地球内部速度结构的有效手段,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台网330个台站及华北科学探测台阵250个地震台站记录的82342条P波初动到时数据,采用远震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华北克拉通地区地幔P波速度结构,获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华北克拉通东部块体上地幔存在小尺度的速度结构特征,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非均一性。上地幔速度结构的空间非均一性是俯冲太平洋板块滞留脱水引发的上升流分布不均以及克拉通内部构造薄弱带共同作用的结果。(2)中部造山带存在两个明显的低速异常体。北部的低速异常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分布范围广且幅值高,起源于地幔过渡带顶部,浅部与第四纪火山相对应,其形成可能与地幔过渡带中的滞留太平洋板块非均匀脱水有关。南部的低速异常体分布范围较小,幅值较低,起源深度浅,大概在200-300km,可能是新生代青藏高原持续挤压带动的软流圈流动和局部地幔上升流共同影响的结果。(3)鄂尔多斯块体表现为明显的高速异常,高速异常体向下延伸至300km左右的深度,鄂尔多斯块体具有厚的岩石圈根,依然保持相对稳定的克拉通属性。鄂尔多斯西南缘的低速异常可能与新生代青藏高原持续挤压,软流圈向东流动有关。(4)华北克拉通下方地幔过渡带中存在明显的高速异常,该高速异常可能代表了俯冲滞留的太平洋板块,滞留太平洋板块形态上表现出空间非均一性,反映了俯冲滞留的太平洋板块可能发生弯曲变形,甚至破碎、断裂,部分滞留太平洋板块已经穿过660km间断面进入下地幔。
其他文献
这本书我仅看了一半,也许不该这么早评论,但我害怕现在的想法被遗忘,所以仍将这些半生不熟的结论罗列出来。更何况一本真正伟大的书,无需看到结尾,作者的观念与体会就已表达得一清二楚了。许多人翻开这本书,阅读两三遍却看不下去,原因不外乎人名太乱或者情节交织复杂。的确,几代人重复命名,都叫"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乍一看令人抓狂,想要单凭记忆就厘清人物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正因为如此,只有放弃纠
实验室内的岩石弹性波速度研究有助于油气勘探、地震定位和地震层析成像,是联系地质学与地震测深的桥梁。不同岩石间的弹性波速度差异归因于岩石的矿物组成、孔隙度、温度与压力和岩石密度间的不同。老虎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在其西侧发生过古浪8.0级地震,在其东侧发生过海原8.5级地震。近百年内,在古浪断裂带和海原断裂带之间,尚未发生大地震,因而该区域被称为大地震的“天祝空区”,而老虎山断裂带正好位于“天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一般认为存在一条以“水平传递”式连续变形为特征的祁连-海原断裂带,沿着冷龙岭断裂中段的水平走滑运动应该直接过渡到金强河断裂上,而在这两条断裂连接点东侧的冷龙岭断裂东段现今活动性应该并不突出,反映在断错地貌特征及其滑动速率应该与冷龙岭断裂中段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如果1927年古浪地震沿冷龙岭断裂中段传递到冷龙岭断裂东段而没有传递到金强河断裂,那么沿冷龙岭断裂中段和东段的构造地貌表现特
滑坡作为自然地质灾害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且具有很强的破坏力,经常会造成一些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在一些高山峡谷地区,陡峭边坡通常因失稳下滑而形成滑坡,一些大型滑坡还会堵塞河流而形成严重的滑坡-堰塞坝(堵江)的灾害链模式。本文基于云南巧家县古滑坡,对其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理进行分析,通过滑坡后缘碳酸盐胶结层的ESR测年数据确定巧家古滑坡的形成时代,并结合OSL测年数据对古滑坡的活动期次
空间大地测量技术是获取与地震、山体滑坡、冰川迁移等引起的地表形变最有效的技术之一。In SAR可以测量全部或大部分地震同震地表形变,但由于大幅度位移或强烈的地面震动引起的干涉相位失相干现象,导致In SAR无法提供破裂断层的近场位移。光学影像相关性匹配技术可以获取同震水平位移场,其所重建的水平位移场既包括近场位移也包括远场位移。因此,多源卫星影像测量能够使我们获取更多精细的同震位移,以弥补单一影像
地震引发的流体瞬态运移过程包含应力变化信息,获取地壳中的流体运移信息对于地震活动性分析和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近地表不同深度的周期性温度-时间序列,利用流体运动对振幅和相位的影响,可以获取地下流体运移的方向及流速。然而,前人的研究多利用日周期温度波动,观测深度局限于1 m以内。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基岩温度动态变化观测技术证实,基岩温度作为一个新的地球物理观测量,蕴含着浅层地壳流体运移信息,观测深度已
龙门山逆冲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2008年在龙门山中段发生了汶川地震,2013年在龙门山南段发生了芦山地震。根据余震精定位结果显示,龙门山南段的大邑次级段在两次地震中都没有发生破裂。1970年在大邑次级段前缘发生了Ms 6.2大邑地震,该次地震可能已经释放了大邑段积累的应力。上述现象表明龙门山中南段的断裂活动性存在明显的横向差异。对于龙门山中南段断裂分段的成因机制,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1)大邑
射汽岩浆喷发作用是岩浆在上升过程中遇到地下水或地表水产生水岩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火山活动,其产物为基浪堆积物和低平火山口。射汽岩浆喷发时可能会造成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对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山西大同火山区基浪堆积物主要分布于桑干河沿岸的大辛庄、乌龙峡及册田水库地区,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其下方为著名的“泥河湾组”湖相沉积物,上方被火山区东部溢流的拉斑玄武岩覆盖。区内近源相出露厚度较厚,最厚可达3
近些年来随着空间对地观测手段的发展,米级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厘米-毫米级机载Li Dar扫描数据、无人机影像数据的获取日益便捷,由此产生的DEM数据为活动构造研究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数据支持。目前研究者通过将DEM生成可视化的晕渲图、坡度图等来进行人眼目视解译识别断层分布,由于不同的数据可视化方法具有不同的成像特点,目视解译工作量十分繁重,同时也对解译者的解译经验提出了很大要求。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基于
近年来随着我国页岩气开采规模的扩大,四川盆地南部的活动构造相对稳定区出现了一系列微震和有感地震,甚至是破坏性地震。这些地震是否被工业开采所诱发,目前有研究从时空相关性给出了一些统计推断。现有研究多是从地震学和数值模拟的角度出发,本文以长宁页岩气区块为例,从形变观测角度分析了页岩气开采是否能够产生可以检测到的地面形变,分析了形变信息与页岩气开采的关系,尝试为页岩气开采提供有效的监测手段。本文首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