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以豫东孔村为个案进行的村民互助实地研究。互助行为是发生在特定范围内的、人们日常生活中相互帮助的自发性交换行为。它在中国农村是极其常见的,而对其所做的本土化社会学研究却很少。在社会变迁的视野下,以村落为单位研究村民日常生活中的互助,无论对于构建中国农民生产、生活的安全网,还是对于开拓本土社会学研究的新渠道,都具有极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从孔村村里村外的社会关系和村民的交往空间出发,对互助圈、互助类型、互助功能以及互助背后的潜规则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发现:(1)村民互助决不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其背后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互助行为和互助过程本身;(2)村民互助是发生在特定社会交往圈内的行为。村民的社会圈因情境的不同而包容不同的人。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年轻村民的互助圈逐渐具有交往性特征,不再局限于先赋性互助圈内;(3)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人们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不同场合的村民互助有了较大改变,无论是仪式性场合中的互助还是非仪式性场合中的互助都渗入了村民理性的计算;(4)本土情景下,中国人行动逻辑中的人情、面子、社会地位、人缘等形成了村民互助背后的潜规则,在同质性较强的村庄内,这种潜规则能够起到束缚甚至惩罚作用;(5)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传统的礼治秩序逐渐解体,村民生活半径不断扩大,村民互助已经不再以血缘、姻缘、地缘等特殊社会关系作为人际信任的基础,村民们试图通过契约这种普遍性规则来构建新的互助秩序。
在社会转型时期,民间传统互助模式如何走向现代化,在农民的生产、生活安全中发挥有效作用,将直接影响到中国农村社会的和谐。政府有责任为民间互助模式的有效运行,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支持,建立适宜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