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三孔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可行性研究目的:近年来,陆续有人提出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新技术,是对传统常规腹腔镜术式的补充与发展。这些新的技术各有特点,但目前均未被广泛推广。大部分新技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尚待进一步论证。我们自2011年提出“三孔”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至今已累积了不少病例。本文目的在于比较这一技术与常规腹腔镜技术,并进一步论证该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笔者研究团队所行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病例,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依据特定的纳入标准筛选合适病人,归入“三孔组”和“常规组”(包括“四孔”和“五孔”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就术前基本情况、肿瘤特点、术中情况、短期预后、标本情况等方面展开比较。结果:经过筛选总共175例病例符合条件,纳入研究。排除接受腹会阴联合切除的病人,得到三孔组80例,常规组66例。两组病人的基本术前情况在年龄、性别比例、BMI、T分期、N分期方面数据无显著差异。在肿块位置的比较上,三孔组肿块位置较常规组位置高,差异显著(P=0.000)。术中情况各项指标,两组并无显著差异。术后短期预后上,三孔组有5(6.3%)例出现了吻合口瘘,常规组6(9.1%)例;三孔组另有2(2.5%)例术后短期内肠梗阻病例,常规组无此病例。在此次研究中,这两类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8.9%。除此之外,两组在开放饮食时间、留置导尿及术后住院时间上,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中高位直肠癌病人,三孔技术可以取得与常规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相当的手术效果。在低位直肠癌、肥胖病人中,三孔技术的应用尚需更多研究支持。第二部分:三孔腹腔镜直肠癌术后泌尿生殖功能研究目的:随着直肠癌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在直肠癌病人的生存率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随之而来的,患者对术后功能保留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关于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后,泌尿生殖功能保留情况的研究并不丰富,尤其是对于腹腔镜新技术,更缺乏这方面数据。本篇文章的目的,在于研究腹腔镜技术对保留直肠癌手术后泌尿生殖功能的作用,以及泌尿生殖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重点探讨腹腔镜新技术——“三孔”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对术后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笔者研究团队所行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病例,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依据特定的纳入标准筛选合适病人,归入“三孔组”和“常规组”。收集术前基本情况、肿块特点、手术类型、病理资料、术后并发症、后续治疗等随访资料。另外,采用IPSS、IIEF、FSFI量表,评估病例术后泌尿、性功能。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筛选共111例病人纳入研究,其中“三孔组”病例49例,“常规组“病例62例;所有病例中男性69例,女性42例。在对基础情况的组间比较中,在中位年龄(P=0.014),手术类型(P=0.002),肿块距肛缘距离(P=0.000),术后化疗(P=0.022)这四个方面显示出差异。两组男性病人的性功能评分在术前、术后一月、术后三月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但在术后半年(P=0.026)、术后一年(P=0.017)时,“三孔组”好于“常规组”。对男性术后性功能行多因素分析,发现仅BMI(P=0.022)对术后性功能存在明显影响,孔数与术后性功能相关性不明显。女性病例性功能随访中失访较多。对术后泌尿功能行单因素分析,发现手术的类型(P=0.058)、肿块的位置(P=0.056,0.043)、术后放疗(P=0.024)对泌尿功能的影响达到了统计显著差异,而在多因素分析时,各项因素对结果均无显著影响。孔数对泌尿功能预后相关性不明显。结论:三孔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与常规腹腔镜手术,在术后泌尿生殖功能上,并无明显差异。术中神经的暴露与保护在合适病例中,可达到与常规腹腔镜手术相同的水平,提示三孔技术安全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