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妥善处理银行不良资产,己经成为世界各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极大地影响了金融业的发展。资产证券化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在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的处置手段不能很好地满足快速、批量处置巨额不良资产的要求。用资产证券化方式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的流动性问题,在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中国,不良资产证券化起步较晚,理论和实践都还处在亟待完善的阶段。我国应充分借鉴国外不良资产证券化先进经验,充分利用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工具,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进程,提高资产回收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这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化解内部沉积的不良资产、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资产证券化的涵义、基本原理、操作流程进行阐述的基础上,结合不良资产这一特性,分析了商业银行进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影响以及特点等几方面的内容。基于不良资产证券化相关内容的研究,本文详尽分析了中国建设银行(以下简称为“建设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状,指出其在资产池构建“集中性”风险较为突出、未实现真正意义的“真实出售”与“风险隔离”、产品市场流动性不足、政府“隐形担保”造成“需求旺盛”假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此,本文认真总结了国内外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成功经验,重新规划了建设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发展所需要的外部环境建设,并针对建设银行的实际情况,提出构建特征分散的基础资产池、加强已有内部评级并拓展外部评级、扩大信用评级的时间与空间范围、放宽申购利率区间建立适时的利率策略、强化不良资产处置历史数据的积累、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履行资产服务商义务、培养专业人才等措施来改进建设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策略,以期对建设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来处置不良资产提供指导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