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海绵城市建设以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与安全。雨水滞留渗滤系统具有滞蓄雨水、净化污染物及回补地下水等功能,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典型措施之一。但由于每个地区的降雨特征、土壤类型各异,雨水滞留渗滤系统的应用普遍缺乏区域适应性研究。如何将该项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化应用将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之一。本研究基于南宁市土壤类型、降雨特征及地表雨水径流水质等特点,对现有的雨水滞留渗滤系统进行填料层的改良及植物种类的优选分类,构建新型雨水滞留渗滤系统,探讨外界因素对其净化效果的影响及其内部垂向沿程对污染物的净化规律。研究结论如下:(1)雨水滞留渗滤系统填料层组成物质筛选及其工艺条件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填料层主要组成基质为0~10%的本地红壤土与粗砂混合物,其平均渗透系数为28.47cm/h~30.90cm/h。对5种吸附净化介质及4种碳源添加剂进行筛选,根据水质去除效果与PCA分析结果优选沸石、蛭石作为填料层吸附净化介质,甘蔗渣作为填料层碳源添加剂。填料层各物质的组成比例为60%的粗砂与红壤土混合基质、15%沸石、15%蛭石、10%甘蔗渣,填料层厚度为120cm,均质组合效果最优。根据PLS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沸石与蛭石的添加量是NH3-N、TP、土柱的渗透系数首要影响因素,填料厚度是N02-N、N03-N、COD净化效果的关键因素,均质及分层组合方式对上述指标的影响较弱。(2)对雨水滞留渗滤系统的植物进行筛选,结果表明:7种植物实验组各污染物的去除率比空白组提高了 0~20%不等,植物的存在提高了雨水滞留渗滤系统的净化效果。对植物细胞伤害率、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叶片相对含水率、土壤水分相对含水率以及叶绿素荧光指标(Fv/Fm,Y(Ⅱ),qP,qN)的平均变化速率进行PCA分析及聚类分析,将7种植物的耐淹性分为3类:鹅掌柴、龙船花、菖蒲为强耐淹性植物,麦冬为中耐淹性植物,水鬼蕉、紫竹梅、肾蕨为弱耐淹性;将7种植物抗旱性分为4类:鹅掌柴为强抗旱性植物,水鬼蕉、麦冬、龙船花为中抗旱性植物,肾蕨为弱抗旱性植物,菖蒲与紫竹梅为不抗旱性植物。可根据雨水滞留渗滤系统的功能需求选择上述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组合种植。(3)在雨水滞留渗滤系统中试模拟研究中,外界因素与污染物去除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NH3-N与进水负荷、进水流量显著相关,TN、COD与雨前干期显著相关,TP与雨前干期、进水流量显著相关。对外界因素与水质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经拟合方程得出的预测值与实测值对比,NH3-N、TP的模型拟合程度较高(R2为0.750、0.800),TN、COD的拟合程度较低(R2为0.578、0.533)。在装置深度为0~-40 cm时,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为75%左右,主要依靠种植土层与填料层的共同作用。装置深度与4个指标的去除率均呈现良好的一元二次方程分布规律,拟合系数均在0.9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