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旨在作互动的研究:研究《元刊杂剧》的用韵本体,但以《中原音韵》作参照系;以《元刊杂剧》的用韵研究的结果检测《中原音韵》。 《元刊杂剧》是研究元代汉语语音可靠的共时语料,它是带有记音性质的文本。《元刊杂剧》用韵可以系联为十七部,和《中原音韵》音系一致(《中原音韵》十九韵中有两韵《元刊杂剧》未见)。江阳韵在曲韵中属于宽韵,这和前人的拟测不尽相同。本文勾勒出阳声韵合韵的基本模式,指出庚青和真文之间的互叶关系在曲韵中普遍存在,和作家个人的方言无关。闭口三韵正向开口韵转变。观察作家个人用韵的特征,提出《博望烧屯》的作者可能是王实甫的假说。归纳出阴声韵四组基本的叶韵关系,辨明一些可能跟语音系统无关的“合韵”现象。对《中原音韵》两韵并收字,采用演绎的方法归纳出《中原音韵》漏收的字表,再验之曲韵,指出如果在广阔的音韵史背景下,某些合韵现象并不存在。通过研究《元刊杂剧》中出现而《中原音韵》漏收的韵脚字读音,指出《广韵》、《礼部韵略》等官方颁布的韵书规定的字音明显影响到周德清的去取。研究《中原音韵》未收的《元刊杂剧》中出现的韵脚字,发现《中原音韵》的某些漏收现象是系统性的,即对《广韵》的整个音节常常不录一字,从而提出了研究《中原音韵》编写体例的课题。本文专辟一章讨论《中原音韵》“鼻”字的音韵地位,系统地搜罗诸家成说,利用曲律排比确定《元刊杂剧》中“鼻”有阳平和去声两调,收集文献中能见到的反映“鼻”的声调的史料,证之现代汉语方言,提出在宋元北方通语中,继去声调后,入声调曾经取得通语的地位。《中原音韵》“鼻”的阳平一读并非来自去声,而是来自入声。在馀论部分,本文通过曲律来观察平分阴阳在戏曲创作中的地位,利用异文揭示出浊上变去的规律在元代汉语中不止一种,在不同时代汉语中保存下来的浊上变去的例外是不同语音规律互相竞争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