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刊杂剧用韵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0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旨在作互动的研究:研究《元刊杂剧》的用韵本体,但以《中原音韵》作参照系;以《元刊杂剧》的用韵研究的结果检测《中原音韵》。  《元刊杂剧》是研究元代汉语语音可靠的共时语料,它是带有记音性质的文本。《元刊杂剧》用韵可以系联为十七部,和《中原音韵》音系一致(《中原音韵》十九韵中有两韵《元刊杂剧》未见)。江阳韵在曲韵中属于宽韵,这和前人的拟测不尽相同。本文勾勒出阳声韵合韵的基本模式,指出庚青和真文之间的互叶关系在曲韵中普遍存在,和作家个人的方言无关。闭口三韵正向开口韵转变。观察作家个人用韵的特征,提出《博望烧屯》的作者可能是王实甫的假说。归纳出阴声韵四组基本的叶韵关系,辨明一些可能跟语音系统无关的“合韵”现象。对《中原音韵》两韵并收字,采用演绎的方法归纳出《中原音韵》漏收的字表,再验之曲韵,指出如果在广阔的音韵史背景下,某些合韵现象并不存在。通过研究《元刊杂剧》中出现而《中原音韵》漏收的韵脚字读音,指出《广韵》、《礼部韵略》等官方颁布的韵书规定的字音明显影响到周德清的去取。研究《中原音韵》未收的《元刊杂剧》中出现的韵脚字,发现《中原音韵》的某些漏收现象是系统性的,即对《广韵》的整个音节常常不录一字,从而提出了研究《中原音韵》编写体例的课题。本文专辟一章讨论《中原音韵》“鼻”字的音韵地位,系统地搜罗诸家成说,利用曲律排比确定《元刊杂剧》中“鼻”有阳平和去声两调,收集文献中能见到的反映“鼻”的声调的史料,证之现代汉语方言,提出在宋元北方通语中,继去声调后,入声调曾经取得通语的地位。《中原音韵》“鼻”的阳平一读并非来自去声,而是来自入声。在馀论部分,本文通过曲律来观察平分阴阳在戏曲创作中的地位,利用异文揭示出浊上变去的规律在元代汉语中不止一种,在不同时代汉语中保存下来的浊上变去的例外是不同语音规律互相竞争的结果。
其他文献
本文以榆社方言的体态和时制为研究对象,大体上分为五个部分。  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榆社的地理位置,从而建立起对榆社周边环境的总体把握。在此基础上,我们讨论了榆社方言的分
灵活多样的“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是应用型本科传媒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传媒教育的实际经验,对应用型本科传媒教育如何实现“产学
新生代作家是指生于六十年代崛起于九十年代的一批年轻作家。商业大潮和走向边缘的文学是他们的出场语境。削平深度、直陈自我、欲望叙事是他们共同的艺术特征。在共同的艺术
海德格尔中后期以《艺术作品的本源》为代表的、真理(Alethiea)发生存在论哲学视域中的艺术之思就为我们探察艺术创造的存在论地位及其发生状况提供了意味深长的指示性.该文
[目的]了解我区2002~2006年(2004年除外)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分析其动态变化,为预防食源性疾病及食品卫生监督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我区农贸批发市场、超市及
中国--我的家园,中国梦--我的梦,我长在中国,心系中国,读过中华深厚的历史,曾为之忐忑不安,也曾为之骄傲自豪,然而,是什么吸引着我?是什么气贯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一、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历史回顾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中国先进文化,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中国人民走过了一条漫长的道路。自上个
有关现代中国文学中“母亲”书写的研究,既是一个有学术意义的课题,又是一个总体尚嫌薄弱的领域。本论文力图在现代中国的大背景下,对文学以及非文学文本中的“母亲”系列形
形式主义(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和结构主义)的诞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哲学的“语言论转向”在文论领域的反映.形式主义的发展贯穿着一条清晰的线索,那就是文学批评的对
威廉·洪堡说:“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本民族语不仅是最好的认识手段和学习其他语言必不可少的基础,而且是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唯一可靠的立足点。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