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减震层的综合管廊地震响应分析

来源 :沈阳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xu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下综合管廊是建设于城市内部,集供热、给排水、通信、电力、燃气等市政管线于一体,实施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检修的地下结构物。各类管线掌握着城市发展的命脉,是城市高效运转的动力源泉。地下综合管廊一旦遭到地震破坏,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以沈阳市浑南区某地下综合管廊为工程背景,建立土体与管廊结构相互作用的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运用动力分析理论,对地下综合管廊进行了下列分析和研究工作:(1)根据场地条件选取EL-Centro波、Taft波,将加速度峰值调整至7度罕遇地震设防要求,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了圆形综合管廊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无减震层、有减震层两种工况的动力响应,得出设置减震层可以提高土体与管廊结构的变形协调性能、减震层具有良好减震效果的结论。而且,拱肩、拱脚结点所受的应力较大,为地震作用下的薄弱环节。(2)系统分析了管廊断面形状、管廊分舱方式、管壁厚度对管廊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圆形断面综合管廊的结构曲线平滑、利于应力的分散,所以抗震性能优于类矩形断面的综合管廊。竖直分舱方式可以增加管廊结构的水平刚度,因此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竖直分舱方式的抗震性能优于水平分舱方式。无论何种分舱方式,隔墙与结构连接处所受应力都较大,工程中需加强连接。管壁厚度的增加,意味着增大综合管廊的整体刚度。整体刚度的增大使地震作用下管廊结构各结点间的相对位移值、相对加速度值减小,从而提高管廊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抵抗变形的能力。(3)对不同减震层设置方式、不同减震层阻尼比、不同减震层厚度的减震效果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水平地震作用下综合管廊左右两侧的减震层对结构的变形限制起主导作用,而上下两侧的减震层对结构的受力具有明显的保护效果。减震层阻尼比越大,减震效果越好,较高的减震层阻尼比对地震能量的吸收和提高综合管廊的抗震能力具有显著的效果。当减震层厚度达到一定值时,减震层厚度对管廊的受力、变形性能影响变小,甚至结构所受应力值、加速度值出现不降反升的情况,减震层的厚度的最佳选取范围趋近于一个定值。
其他文献
雷达散射截面积(RCS)作为获取目标信息特征的物理指标,一直是电磁学研究的关键内容,被广泛应用在目标识别、微波射频及地质勘测等领域。近年来,围绕着如何精确、快速获取复杂目标RCS提出了各种数值算法,其中矩量法(MOM)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基础,由于MOM离散方程后所产生的矩阵是稠密的,会存在求解时间长、内存消耗大等问题,特征基函数法(CBFM)是一种在MOM上发展起来的宏基函数法。本文对CBFM进行改
如今,信息技术已经逐渐融合深入至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与领域,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出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信息消费已经成为创新最活跃、增长最迅猛、辐射最广泛的新兴消费领域之一。在我国,信息消费已经超过社会总消费额的10%。信息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对于国民经济的推动潜力无穷。随着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
最近几年,由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机动车保有数量快速增长,交通拥堵成为城市顽疾,为有效支持居民出行路径选择、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如何进行交通控制和出行诱导,以及对未来道路交通流量的预测成为研究人员探究的热点问题。短时道路交通流量是实现智能交通的重要内容,其本身具有实时性和非线性,传统方法预测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深度学习的短时道路交通流量预测模型和交通路网流量,研究内容如下:首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存储空间的大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带来了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为用户共享个人数据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当今社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交通作为城市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挥其日常功能的同时,也带来了居民交通需求量急剧增加,城市活动效率急剧下降,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等沉重的现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已经遍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基于移动终端的位置服务也成为移动互联网业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智能终端设备与人的活动
三维探地雷达(3D GPR,3-Dimensional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是一种全方位、高分辨率的无损探测前沿方法。使用3D GPR对道路下方介质进行动态监测,在城市道路下方隐伏病害的监测和排查工作中具有巨大潜力。本文针对3D GPR在城市道路中的数据采集、处理、时移数据比对等方面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点如下:第一,结合城市道路特点及3D GPR数据采集系统结构特
自08年Android智能操作系统发布以来,已迭代多个版本,并得到广泛使用。随着市场对智能手机需求的不断提升,手机传感器IC也在持续发展。其中,气压传感器可提供较为准确的高程
本研究关注的是80后、90后新生代员工在工作场所中的职业适应过程,基于生涯建构理论与职业适应过程模型,旨在探讨与分析处在职业适应过程中的新生代员工职业适应力表现及过程
网约工,即互联网平台提供劳动力的劳动者群体,是“互联网+”经济这一新型经济模式的产物,其灵活工作的特点与传统的用工模式截然不同。世界在步入互联网+时代后,由于互联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