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性恋现象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同性恋群体一直不被主流社会接受,他们长期游离在社会边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2015年6月26日,美国最高法院通过了同性婚姻在美国全境合法的裁定,美国成为世界上第21个同性婚姻合法的国家。我国虽然没有相关的法律,但是我国的同性恋群体也在不断尝试传达自己的声音。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考方式和交往行为,网络构建的虚拟空间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生活体验。在这种背景下,本研究将女同性恋群体放置到网络语境中,关注她们在网络中的自我呈现及日常生活中的交往行为。本文采用虚拟民族志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使用女同APP "The L"的女同性恋群体进行了十个多月的参与式观察、访谈与研究,从存在、认同和交往这三个维度对网络和现实中的女同性恋群体进行深入的调查,阐释女同性恋群体的网络化生存状态。首先,在存在维度中,笔者发现同性恋群体经历了从沉默妥协到维权反抗这样一个过程。互联网的发展给同性恋群体带来了机遇和突破,笔者选择用户量最多的女同APP "The L"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其次,在认同维度中,笔者围绕身份确立、身份公开、身份表演这一逻辑链条展开研究,探讨网络给女同性恋群体的身份认同带来的改变。研究发现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催生并且刺激强化了女同性恋群体的身份认同,改变了她们的认同策略,为她们的身份认同提供了新的途径,加速了她们身份认同的过程。接着,在交往维度中,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记述了本文研究中的女同性恋群体的情感生活,探讨了她们的情感与异性恋情感的相似之处、相异之处。在面对婚姻时,她们如何选择。女同性恋群体利用网络进行的社会互动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作为被社会边缘化和污名化的一个群体,为了排遣寂寞与孤独、寻求关注与认同、寻找浪漫关系、获取安全感,她们往往会选择走出自我,参与群体互动。一方面网络把散落在现实空间里的女同性恋个体连接聚集在一起,让她们形成自己的圈子,另一方面网络与现实中的交往和互动会让这个圈子不断延伸。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对于女同性恋群体来说,网络是一个信息传播平台、社会交往平台、群体形成平台。她们在这个平台中公开身份、展示情感、表达自我。网络的发展为女同性恋群体提供了一种抗争的可能,让社会看到她们的存在,为她们争取了多一些了解、宽容与认同,但是网络的发展也催生了女同性恋群体的低龄化和娱乐化现象。女同性恋群体的网络化生存不仅是一种个体的行为、集体的行为,也是一个持续更新,不断被构建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网络作为现代公共领域的一个空间存在,其承载的并非只是个人的经验表达,而是更接近于一种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力量。笔者通过研究女同性恋群体的网络化生存,探讨女同性恋群体在网络中的种种现象和特点,在此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