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1895年甲午战争日本占领台湾、划福建为势力范围,加强对福建的控制,引发福建对外贸易格局发生骤变为研究起点,以世界体系理论和地域经济圈理论为指导,用统计学和比较史学方法作为分析工具,着重梳理福建对外贸易(1895-1937年)发展阶段及成因、探讨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变迁,试图从福建日益深入地卷入世界体系的过程中,观察对外贸易发生的具体变化,以重构历史的本来面貌,勾勒对外贸易的总体形象,并总结其特征,透视世界体系对福建的影响,并从纵向上考察对外贸易究竟怎样或在多大程度上受传统贸易圈的支配和影响?通过追溯甲午战争以前福建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进程,总结其特点和发展趋势作为研究的铺垫,着重从纵向分析了在世界体系结构性变动和周期性发展及地域经济圈运作机制的影响下,福建对外贸易(1895-1937年间)经历的1895-1913年、1914-1918年、1919-1931年、1932-1937年四个发展阶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而全面细致地考察了福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指出,发生在世界体系中心区(英、美等)——半边缘区(日本等)——边缘区(福建)之间的商品的流动不仅仅是机制工业品和生产原料品的交换,而且表现出具有明显的地缘经济商品互济性质;并详细地考察了对外贸易市场结构的变迁,指出近代以来福建主要贸象对象从以英国、美国为主,逐步转向东亚(以台湾为中介)、东南亚(以新加坡为中介)各国为主的发展格局。
这充分地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福建对外贸易(1895-1937年)随着世界体系结构性变动和周期性发展造成的动态国际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外,还受到历史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向东南亚的移民潮及由此衍生而来的华侨汇款支撑的南中国海商业网络的牵动和制约。总结了在这双重机制的作用下,福建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贸易地位和历史特征,指出,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充分发挥建构在历史形成的、具有显明经济文化特征的社会网络基础上的地域经济圈的作用,是福建经济腾飞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