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翻译对译语文化产生的作用。事实上翻译见证了文化的嫁接。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传播媒介。因此,作为两种语言相互影响和借鉴的汉语英语化当然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文化嫁接现象。本文通过从文化角度来研究翻译与汉语英语化的关系以证明翻译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这是本文一个特色。本文中所讨论的汉语“英语化”实际上也就是前人所研究的“欧化”。但本文从文化角度对汉语英语化和英式汉语重新下了定义,肯定了理性的汉语的英语化是汉语的发展这一性质。狭义的英式汉语是指在英汉翻译中模仿英语的音、义或形而带有英语特色的汉语表达。而广义的英式汉语还包括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创造的带有英语特色的表达方式。汉语的“英语化”则是指英式汉语产生并被社会接受的过程。结合前人对汉语“欧化”的研究成果,本文详细探讨了词汇层,词法层和句法层三个层面汉语英语化的表现,以揭示汉语的英语化所体现的“嫁接”,即一方面英式汉语因为受英语影响而带有英语特色而不同于传统汉语;另一方面英式汉语依然是汉语而不是另一种语言,因为它总要受汉语语法的限制,总要经过某种程度的“汉化”。而这种“嫁接”实际上要通过各种不同的翻译手段来实现。本文的另一个特色就是把汉语英语化这个语言学问题和翻译策略这个翻译学问题结合了起来。张向阳认为,在中西文化移植中,功能观不容忽视。而作为功能派重要理论的目的论就可以为中西文化嫁接表现形式之一的汉语英语化现象提供很好的理论依据。翻译的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人际的跨文化交际。而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其中译者和读者因素受到重视。受目的论的启发,本文分析了我国“五四”以来的社会背景,译者目的和读者需求来揭示汉语英语化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认为这些因素所规定的翻译目的决定了汉语英语化现象产生所使用的异化翻译策略。本文认为异化策略应理解为一种“综合”的翻译策略,并且列出了英式汉语形成所使用到的具体的翻译技巧。最后,本文对汉语的英语化作出批判性反思。从积极的方面探讨了英语化对丰富汉语表达的益处及对物质和思想文化嫁接的作用;从消极的方面,通过分析不合理的过度英语化的混乱局面,本文对过度英语化带来的汉语危机和文化侵略的问题提出警告。同时还对目的论的局限性做了反思:首先,目的论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一方面它承认译文读者在翻译目的中的决定作用,认为译文应该对读者有意义;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以目的为取向的理论它又认为翻译目的决定一切,为达目的不惜牺牲读者的理解。这点容易让译者陷入极端的功利主义。其次,目的论没有看到目的的多层次性和层次可变性,即翻译目的实际上有主次之分,且主次目的可以根据文化环境改变而变动。对翻译目的理解的局限导致了过度异化的策略,进而导致了现代汉语的过度英化。对此,本文最后提出要避免过度英语化,我们不能一味把“异国情调”作为翻译目的,而应把促进文化交流作为目的。而归化的翻译策略也可以促进文化交流。还要通过培养语感来避免不合理的英语化。然而,本研究依然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本研究相对忽略了汉语英语化过程中汉语对英语的同化或汉化作用,且尚未能对合理的英语化和过度英语化提出明确的界定标准。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