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赛艇运动的迅速发展,训练与比赛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越来越高。本研究将“多课次”训练这一新型训练方法,应用于赛艇运动员的运动训练中,通过“多课次”训练方法对人体机能指标的影响,为今后赛艇运动的训练及对赛艇运动员的科学监控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查阅有关“多课次”训练的研究资料,运用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将赛艇运动员的机能指标与“多课次”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训练前后的生理生化指标数据分析,以及测功仪对运动员综合运动能力的测试,对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生化代谢、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指标进行综合评定,掌握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和特征,以及提高运动成绩相关的因素,有助于以后运动员的科学选材、评定训练实效。 研究的主要措施: 1.对运动员的部分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评定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并对运动员的体能进行综合评价。 2.分析运动员测功仪模拟测试成绩,为女子赛艇队在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取得优异成绩及其今后参加大赛,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3.探索运用“多课次”训练方法后赛艇训练的特点以及与运动员机能指标之间的变化关系,从中找出更适合运动员机能指标的变化规律,为赛艇运动科学训练更加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以微山湖水上训练中心,女子赛艇队在训练中心训练期间,随机各选取14名,分成两组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分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训练前后比较。对训练过程进行全程跟踪监测。测定部分身体形态指标,并分别采取运动员“多课次”训练前、后的生理生化指标、运动素质和测功仪测试成绩及其相关指标,根据这些指标的监测,对赛艇运动员的“多课次”训练,进行综合评价。 研究结果: 1.女子运动员经“多课次”训练后有两人在身高、体重、体脂%上基本达到国家级优秀运动员水平。 2.运动员的最大力量相对较差。经过训练后成绩提高,但与国家优秀运动员的标准存在差距,这是否是运动员成绩低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除两名女子运动员外,所有运动员Vo2max与国家级优秀运动员的标准有较大差距。乳酸阈功率不高,运动员有氧能力不强,由此造成乳酸耐受能力差,这是导致运动成绩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4.运动员在实施“多课次”训练后一周左右可完全适应“多课次”训练手段与方法,实验前后数据显示:实验组指标呈显著性差异,以此验证了“多课次”训练方法的可行性和可取性。 5.生化指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个体差异,纵、横向比较相结合,实施相应的有效监控手段,不能仅靠某一指标的高低作为判断负荷强度和负荷量的依据。机能状态指标伴随着训练的周期性变化也有相应的改变,从机能指标看,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总体得到了提高。 6.运动员的测功仪2000m和5000m测试成绩和功率与国家级优秀运动员存在较大差距,经“多课次”训练方法实施后,最大血乳酸浓度升高。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和乳酸耐受能力均得到了提高,2000 m成绩有显著性提高。这就从实验数据上进一步论证了“多课次”训练方法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