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教育的向往,成为现代化进程中教育强国建设的追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教学点由于地理位置、教学规模等方面的因素导致优质师资短缺,开不齐、开不好问题严重,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本研究在新时代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针对教学点面临的师资不足、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等问题,依托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在成安建立的实验区,围绕师生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引入共同体的思想构建城乡教学共同体,并结合实验区的具体案例,探究基于信息技术的城乡教学共同体建设的方法与路径。 首先,笔者对教学点作为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最后一公里”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其成因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提出了信息化背景下教学点教学质量提升的基本思路——城乡教学共同体的构建,打造城乡教育命运共同体,利用城市优质师资帮助教学点开齐薄弱课程,通过长期持续的人际交互推动城乡教师、学生之间的深度交流与隐性经验知识的传递和积累,推动他们的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 其次,本研究基于共同体的系列基本理论原理,对以促进教学点质量提升和师生发展为目标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城乡教学共同体进行了总体架构:基于信息技术实现城乡学校、师生互联,以区域学校共同体建设作为基本组织保障,搭建城乡教学共同体,以教学模式创新应用为核心,实现优良师资和优质资源的流动与共享,提升教学点教学质量,以城乡教学共同体的演化与发展培育城乡学生共同体和城乡教师共同体,促进教学点师生发展。 第三,本研究基于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在成安区进行的实验区建设实践探索,总结提炼了城乡教学共同体的总体组织架构和具体的教学模式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起来的城乡教学共同体,在组织架构上表现为一个城市中心学校带动周边M(M值取1-3)个教学点。区域内N个(1+M)的教学共同体构成了一个共同体网络,即学校共同体。基于城乡教学共同体开展的教学模式创新,包括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同步互动专递课堂。 第四,笔者通过调查、调研和访谈,评估了城乡教学共同体建设促进教学点教学质量提升和师生发展的效果,深入分析了共同体框架下城乡教学互动的开展对城乡教师、学生深层次交互与相互学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城乡教学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城乡教师交互与城乡学生交互活动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深层次交互仍然相对较弱。比较来看,共同体框架下各种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学习具有积极作用,且教学点学生的积极影响显著高于中心校学生。 本研究认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城乡教学共同体构建是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点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点师生发展的一条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路径;未来需更加聚焦于以教学模式的创新应用为核心,推进城乡教师、城乡学生之间在教学共同体框架内的深层次交互。唯有如此,基于信息技术构建起来的城乡教学共同体才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内生的发展动力,不断在各种新型教育教学理念的贯彻落实、新兴信息技术手段的创新应用中演化、发展与完善,把城乡学校联结在一起,结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命运共同体,让城乡教育同呼吸、共命运,开创更加美好的教育未来!